如何“吃好”?专家称3D打印食品等将成食品工业关注重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原创2020-12-05 13:09

12月5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食品学会、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的2020年《岭南科学论坛》—现代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联合主办的形式举行。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而对“吃好”(食品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食品健康理念如何体现新时代食品健康要求?什么是果蔬研究新动向?食品从抗氧化到益生元,有什么健康新理念?这次研讨会带来了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研究专家们的最新成果及其发展动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进行功能营养性食品的开发》的研究报告。刘院士在报告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对“吃好”(食品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育种方法已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代谢工程的操作,为在作物中产生新的功能营养物质(如植物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等),进行营养强化,是应对“隐形饥饿”和解决“吃好”问题的有效手段

刘耀光还透露,针对水稻精米胚乳的营养成分含量低的问题,利用TGSII系统,他们的研究团队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实现了重要的植物营养素花青素的合成,培育了首个功能性水稻种质“紫晶米”新种质;以及首次在水稻胚乳中从头合成了高级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培育了“赤晶米”新种质。上述研究成果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作物进行功能营养强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与研究思路,为多样性功能营养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IMG_1752.JPG


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任金征宇在题为《我国的食品产业与未来食品》的报告中指出,随着食品工业连续多年平稳增长,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呈现“深加工程度逐渐提高,利润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差距缩小,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等”的格局。食品行业呈现“集中度持续提高、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国际依赖性逐渐加大,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品牌重要性愈加突出等”发展趋势。

金征宇认为,面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资源供给、环境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等”的多重挑战,如何抓住“我国经济新常态、新技术革命兴起、消费需求转变、社会发展与变迁”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个性化营养、新型的食物、营养强化、特膳食品、3D打印食品、人造食品”等未来食品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IMG_1753.JPG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杏芬指出,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事关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源性疾病以及发病率不断攀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全球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我国同时面临食品安全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健康中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对此,她呼吁,健康科普是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知识、能力和健康科学素养,改变消费者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预防食源性疾病,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进而提升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构筑起朝气蓬勃的“健康中国”。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程小妹

供图:通讯员科记协

编辑:程小妹

3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