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佛山住房发展怎么走?大湾区背景下,佛山住房市场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探索并建设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南都记者从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受市住建局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佛山住房体系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已通过专家评审结题。
12月1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与佛山相关部门等单位共同分享《研究》课题成果,针对佛山住房体系发展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总体思路:坚持“房住不炒”;坚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坚持市场化方向,构建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并提出包括探索购房资格与公共服务的广佛同城化和粤港澳同等化政策在内的六点建议。
《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流入最多、住房市场发展最快的大型城市群之一,住房总体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大湾区城市住房需求规模庞大、种类多样;二是商品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核心城市房价过高;三是大量的非正规住房租金低但是品质较差。
在大湾区主要城市中,佛山人均住房面积最高、房价收入比最低。《研究》认为,这表明佛山以往的房地产发展路径符合佛山实际,同其他核心城市相比房地产发展的成效值得肯定。
数据同步显示,佛山商品房销售面积远高于湾区其它城市,2019年佛山商品房销售面积位于九市第一位置,高于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惠州、广州。《研究》认为,商品房供应较为充足是佛山市房价收入比显著低于大湾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的最主要原因。
但《研究》同步指出,佛山要重视解决租赁住房品质偏低等问题。
《研究》认为,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佛山市住房体系持续较快发展,已从过去供不应求的总体短缺阶段转向总量供需基本平衡、“新市民”住房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佛山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保持在合理水平,但商业办公等非住宅项目去库存压力较大。佛山市租金水平相对合理,但大量流入佛山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新市民”)租住在城中村出租屋等非正规住房中,居住品质较低。租赁住房市场需求结构分化、供需结构不匹配等现象值得关注。
此外,佛山市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较早,目前正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但需破解融资难等问题。佛山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货币补贴占比低,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面有限。
《研究》指出,“十四五”期间,佛山住房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包括消费升级将带来住房需求结构深刻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住房外溢需求将持续增加,尤其是广佛全域同城化将为佛山住房发展带来新机遇;佛山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人口吸引力继续提升,常住流动人口加快落户,将进一步释放住房需求。
但同时,佛山市还面临着土地资源趋紧、城市更新释放存量用地需要新的政策突破、一城一策工具箱亟需扩容等挑战,“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任务较重。
《研究》针对佛山住房体系发展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总体思路:坚持“房住不炒”;坚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坚持市场化方向,构建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
《研究》指出,完善住房市场体系既要对住房供给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又要利用市场化手段增强住房需求调节的能力。
对此报告建议,一是优化住房供给体系,完善多层次商品房供应体系,发挥好商品房市场在改善住房条件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城市更新,以盘活存量资源和闲置用地为主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转变保障方式,完善保障体系。二是加快城市更新,促进租赁住房品质提升。三是健全以市场化手段为主、以金融和土地调控机制为核心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四是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住房协调发展。五是探索购房资格与公共服务的广佛同城化和粤港澳同等化政策。六是调整完善有利于住房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编辑: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