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见习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杨柳青 陈芃辰 罗玉燕 蒋晓薇 2020年即将过去,就在年底这段时间里,广东高校的地方布局又迎来新动向,既有和珠三角、粤东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又有相关研究生院、研究院落地地方,为地方发展贡献高校智慧力量。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与潮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华南农业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以“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助推广东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与潮州市人民政府在多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日前,华南师范大学与潮州市人民政府在石牌校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基础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潮州文化研究、产学研和政校企合作、智库咨询和宏观政策研究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事业良性互动发展。
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华师将高度重视与潮州市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不断加强双方联动交流,积极推动各个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潮州市市委书记李雅林希望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扩大合作范围,将潮州的文化、教育、特色产业等资源,与华师的高素质人才、科研力量和教师教育等优势有机整合起来,携手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实现互利共赢、互惠共进。
为此,双方将建立高层不定期沟通机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加强沟通交流,并研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双方共同组建战略工作小组,负责双方合作事项的对接和日常联系工作,协调解决合作的重大事项,推动合作项目落实。
学校研究生院的分院将落地河源
南都记者还从华南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近日与中山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创新体制机制,共建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以该中心作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聚焦中山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同时,双方还共建“中山市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乡村振兴加强市校全面合作。
前期,双方以中山市横栏镇为试点,组建以产业体系专家和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主的专家团队,为当地花木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和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形成了可在中山全市推广的市校合作经验。
同时,华农还与河源市政府签订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河源分院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业创新能力。根据协议,分院由河源市人民政府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共管,将承担学校部分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培养及教学点的管理等工作。分院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位申请接受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管理,毕业研究生授华南农业大学学位。
目前,华农已有159名研究生在河源市教学点进行教学及培养工作,有部分学科博士生已开始进驻“灯塔盆地”进行联合培养。据悉,分院的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半年内第一批研究生公寓将投入使用。
助力惠州经济发展品质提升
日前,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惠州分院揭牌仪式在惠州举行。
学校副校长邹新月在致辞中指出,研究院要在聚焦惠州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深度参与,集聚各方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助力惠州经济发展品质提升,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惠州现代化新城。
惠州市副市长李俊玲也表示,惠州将主动对接高校,对接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创新体系。而广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在惠州成立分院,是惠州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战略步骤,标志着惠州市人才培养、区域协同和产业创新研究又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分院落地惠州,是学校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产学研深入结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院将协同学校的优秀科研力量在惠州经济发展建设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效提高惠州发展核心竞争力,助力惠州经济发展品质提升,为惠州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以及国际一流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