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粤港澳高校合作发展已有哪些基础和经验?各方未来将如何发挥所长紧密合作?即日起,我们推出“港澳大学校长湾区访谈录”系列报道,专访港澳多所高校负责人,展望大湾区高等教育及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蓝图。
“香港已错过了发展科创产业的黄金30年,如今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正是‘亡羊补牢’的好时机。”12月15日,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谈到了香港本土高新科技产业不足、科创氛围不浓厚的现状。
年届七旬的黄玉山在香港长大,是植物生化学博士,现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他曾在香港多所高校任职,包括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教授之一。2014年4月,黄玉山出任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在黄玉山的带领下,近年来,作为香港九大联招高校之一的香港公开大学(以下简称“香港公大”)频繁参与大湾区内高校合作交流活动。2016年,香港公大成为粤港澳高校联盟创盟成员。今年4月,香港公大与肇庆市政府签订协议,计划在当地筹建香港公开大学(肇庆)。近日,香港公大宣布即将更名为“香港都会大学”,对此,黄玉山指出,香港是祖国的大都会,也是世界的大都会,他希望新校名可以不再为高校学术发展设限。
12月15日,南方都市报专访黄玉山。他高度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发展平台。他向南都记者透露,香港公开大学(肇庆)将首先设立本科课程,致力为肇庆以及整个大湾区培养创意传媒、环境保护、旅游以及护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南都对话】
“香港公大(肇庆)计划占地2500亩,可容纳万名师生”
南都:今年4月,香港公开大学与肇庆市政府签订协议,计划在肇庆筹建香港公开大学(肇庆),这个项目是如何开始的?为何选择在肇庆设新校区?
黄玉山:香港公开大学已有31年的历史,目前我们有超过1万名本科生,1000多名全日制研究生,拥有6大学院18个院系,超200个专业以及7个研究所,可以说,香港公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高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不想再局限于香港本土,希望寻找向外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适逢国家出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我们正好可以与大湾区城市合作,把31年积累的教育经验、优秀人才和先进的课程引进到大湾区。
最终,我们选择与肇庆市政府合作。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很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十分看重肇庆的发展潜力。我们彼此在办学理念上十分契合,交流一直非常顺利。因此,今年4月22日,我们顺利签下协议,计划在当地筹建香港公开大学(肇庆)。
南都:目前筹建进展如何?对于该校区的未来发展有何规划?
黄玉山:10月22日,我们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审,对新校区的规划作了介绍和答辩。在教育部正式批准后,我们才会进行筹建。
按照我们的计划,整个香港公开大学(肇庆)校区占地可达到2500亩,比香港校区还要大,首期我们计划用500亩地兴建校舍,计划6-7年后发展成可容纳1万师生的校区。在科系方面,我们初步设想先兴建3-4个学院,每个学院设置2-4个学系。我们首先发展的都是香港公大的特色学科,包括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商学院等。此外,我们也计划延续香港公大在旅游课程和健康护理专业方面的特色优势,为肇庆和大湾区旅游产业和养老产业输送人才。
我们对香港公开大学(肇庆)设定的未来目标是做到三个“I”,包括创新(innovation)、产业化(industrial)、国际化(international),所有课程都将围绕这三个方向开展。
“香港公大瞄准大湾区旅游、环保和医护等产业发展”
南都:除了兴建新校区的计划,香港公大在大湾区的合作还有哪些经验可与我们分享?
黄玉山:2016年,为了促进大湾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合作,我们作为首批成员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基于学术合作的目标,我们与深圳大学一同开展了环境保护与海洋保护方面的研究项目。此外,我们还派驻多位同事,与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合作,进行海洋科技和海洋环境的研究。接下来我们计划与在深圳的军医大学携手扩展合作领域。
在促进媒体互通方面,我们于今年6月受邀与南方新闻网签署了共建数据库的协议。香港公开大学有强大的创意传媒专业和丰富的创意媒体人才储备,我们的学生在各大比赛中都表现得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希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探索香港与大湾区城市在媒体方面的合作之路。
目前香港媒体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部分港媒秉持着固有的惯性思维,鲜少与内地媒体来往。我们作为学界人士,认为两地媒体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能够从中助力两地媒体的沟通交流。
南都: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你认为在这规划中,香港高校可以有哪些作为?香港公开大学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黄玉山:香港高校科研力量很雄厚。我们看到,近年来,香港多所高校都在大湾区内开展了大型的科研合作项目,把科研力量和经验带到大湾区去,而一些小型的合作交流项目,我们甚至走到了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我相信,随着这些合作交流项目的开展,我们将会朝着规划的目标不断前进。
而香港公开大学在当中发力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差异化发展,不同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内地主要开设研究生课程,定位科研,我们首先计划就是开设本科生课程,以教育为主,科研为辅,致力为大湾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大湾区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除了科研,我们也瞄准大湾区所需要的旅游、环保和医护等产业,这些也是香港公大的优势学科,我们希望把我们的这种强专业性、应用性的特色带到肇庆去,帮忙推动这些产业在肇庆甚至是大湾区内向前发展。
南都:你如何看待香港擅长培养高科技人才,但香港本土缺乏高新科技产业、科创氛围不浓厚的观点?你认为未来如何改善?
黄玉山: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很遗憾这是香港的现状。香港过去是一个纯商业的社会,直白说就是“赚快钱”的地方。过去香港人更偏向房地产等一类的产业投资,科研产业因风险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在香港频频遇冷,因此导致了香港高校基础科研实力很强,但到了转化成经济价值的这一环却很弱。
未来,我认为香港必须实事求是,一方面香港高校要继续抓实基础科研,另一方面必须与外界加强交流和合作,例如广州、深圳的企业可以来香港建立研发中心,香港可以向内地输出高科技人才,我相信通过这些互动,香港的科研产业会渐渐被带活。
香港过去已错过了发展科研产业的黄金30年,如今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正是“亡羊补牢”的好时机,我们要重新把科研产业做起来。
“认识祖国和世界,大湾区是个窗口”
南都:香港此前并不平静。你认为未来对于年轻人的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黄玉山:过去一年香港确实不平静,疫情之前,香港社会就经历了暴力冲突,波及大学校园,有一两所大学甚至遭到了相当大规模的破坏,香港公开大学校园也受到了影响。但作为校方,我们的立场一直都很坚定且明确。我们不反对学生关心社会时事,表达不同的意见,但一切都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绝对反对暴力,也不纵容违法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底线。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目前香港社会已逐渐恢复稳定,但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反思问题。香港有100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香港一些学校在爱国教育和历史教育方面有所疏失,长期以来导致香港年轻人对祖国的历史、国情认识不足,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较低。
我希望将来学界能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让年轻人加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这当然是需要时间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这样的耐心,慢慢引导年轻人。
南都:林郑月娥近期发布施政报告,提到港府将资助1亿港元帮助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你怎么看待这个计划?对于香港年轻人的发展,你有何建议?
黄玉山:我非常赞成特区政府推出此类积极政策。不过资金支持只是一个方面的推力,最终还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这需要两地之间搭建起更多的桥梁,比如商会、交流活动等。昨天我还看到了一条有关深圳首次面向港澳招聘公务员的新闻,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需要慢慢打破这种界限,实现人才的交流互通。
香港背靠祖国、面朝世界,坐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此我们的年轻人应当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探索欲望。其实在我读书的年代,不少同龄人都有海外求学、工作的经历,但出于种种原因,现在的香港青年好像反而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
我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将眼光放得远一点,去了解这个世界,而要了解世界,就必须先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国是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现在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常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不了解祖国,你对世界的理解也是有缺陷的”。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年轻人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实习生 翁安琪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港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