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冯群星 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今天下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中国航天的重大任务。他特别提到,今年7月发射的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目前“状态非常好”,预计明年5月中旬在火星着陆。
明年将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吴艳华介绍,中国航天在“十四五”时期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月球探测方面,基本规划确定的任务是探月工程四期,总共包括四次任务。第一次任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任务是嫦娥六号,目前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还在进一步论证,比如球极区采样返回的相关工作。其他任务还有嫦娥七号、八号,中国将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验证核心技术。
行星探测方面,规划也基本明晰,有待国家审批。吴艳华谈到,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发射的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就是第一个任务。“目前状态非常好,累计飞行约3.7亿公里,目前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如果按照预定的计划,明年2月中旬到达火星,开始绕火探测。明年5月中旬,计划着陆火星巡视探测。”他说。此外,行星探测规划还包括三个任务,其中一次是小行星的探测和取样,一次是火星的采样返回,还有一次是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
载人航天方面,按照“三步走”的规划,2021年到2022年将是三期工程建设“非常繁忙的时间”。中国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空间站共计11次发射任务,包括明年上半年计划发射的核心舱、两个试验舱、四艘货运飞船、四艘载人飞船,然后开展大量在轨科学实验。
“航天发展,运载先行”,第四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运载火箭研究。一是充分利用长征五号、六号、七号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完善无毒无污染新型火箭序列,保证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够形成序列化,满足各种轨道、各种重量飞行器的发射任务。重型运载火箭的研究也要开展,目前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的迭代优化论证,待条件成熟会报国家审批。
应用卫星方面,北斗导航卫星已提供全球服务,接下来要稳定运行好。其次是遥感卫星、通信卫星。以上三类卫星统称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要广泛地为国民经济各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撑保障能力。同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还将为大众生产生活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空间科学卫星。目前,中国跟意大利已经合作了中意电磁卫星,双方已签署协议,准备接着开展电磁02星研制,目的是探测地震是否产生地球电磁信号异常,争取为地震预测预报作出贡献。此外还计划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等科学内容。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