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茜 发自北京 近日“重启·2020毒眸文娱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文娱行业各领袖的精英齐聚一堂,分享过去一年里所面对的重重机遇与挑战。
大会现场,Sir电影&毒舌电影创始人何君分享了2020年文娱行业的四个“重启”——第一是院网关系的重启。《囧妈》登陆西瓜视频、《花木兰》开启线上付费点播、华纳兄弟取消窗口期;第二是作品类型的崛起。今年的悬疑题材、姐姐题材以及网生电影都有亮眼表现;第三是影视作品打开方式的重启。今年短视频的使用时长首次超过即时通讯,短视频也将改变电影营销的格局;第四是人才储备的重启。
在随后进行的行业论坛上,几位业内人士围绕文娱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展开讨论。在青崧影业创始人叶宁看来,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技术的赋能,包括平台的迭代、算法,以及很多垂直细分的玩法。另外一方面是内容赋能。叶宁说:“内容是一个终极赛道。在影视方面,如果掌握了电影内容生产的产业化模式、类型化模式,就能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公司掌握了这两个核心能力,再不断迭代的化,它一定会成为巨无霸公司,并且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
南方都市报:2020年迎来了影视业的凛冬,在你看来,这次疫情暴露了行业存在的一些什么问题?
叶宁:疫情对于全球影业的打击是同样的,中国影业反而最先开始复苏。在政府强有力的管控下,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消费全面复苏,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对于现在中国的影视产业来说,通过今年的疫情,更使我坚定了一个信心,就是好内容是有观众有市场的。因为即使在院线停摆188天后,只要有优秀的内容上映,观众依然会一如既往地去买票支持。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最大的机会,就是我们的优质影视内容创作还跟不上中国观众的消费需求,我们的影视产业还是太弱了。中国的影视市场是没有问题的,唯独缺优质的内容,优质内容来自于谁?来自于优质创作人才。所以,优秀的创作人才会越来越金贵,特别是编剧和创作型导演,现在看到一个好剧本太难了。
南都:2020年也有很多让我们关注的现象,比如对30+姐姐的讨论,“迷雾剧场”让2020成为国产悬疑剧大年……这些现象当中,你认为有哪些是特别值得关注,会对未来产生变革性影响的?
叶宁:现在已经在变革中,影响深刻,趋势明确。你刚才说的这些对我来说,就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优质内容。《三十而已》“迷雾剧场”,在我一个从业人看来,它的剧本、制作,比原来都有很大提高。
这几年剧集的创作质量,每年都使我非常惊讶,提高得非常快,而且背后的产业和产品创作逻辑是健康和有生命力,值得电影行业思考和借鉴。有了良性的产业和产品创作逻辑,好的作品必然会越来越多,好的项目背后,是保证高质量类型创作的方法,创作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精干。短剧的出现印证了这个趋势。十二集短剧的创作难度远大于五十集剧的创作,它更加精干浓缩。有了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作品,才能带来相应商业模式的变化,提前点映、付费点播,形成了能长期可持续的付费模式,并支持好作品获得好回报,这才是良性的商业模式。
中国电影我觉得还要更加努力,特别是网生电影,大有前途,需要有更多担当,和院线电影形成中国电影产业的新生态系统。从长久来看,网生电影和院线电影都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形成彼此包容的互补性,并对中国电影产业形成真正的系统逻辑和体系。去年影院平均上座率才10%,这说明相对银幕数量,好的电影内容供给不足。面对6万多块电影银幕和超过9亿的视频用户,所有问题都直接指向一个命题,如何去开发生产好的中国故事,这是影视行业的终极问题。
目前我们影视产业还是太薄弱了,前几年快速的市场发展,掩盖了产业薄弱的问题。
南都:产业薄弱具体怎么理解?
叶宁:产业薄弱显示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人才培养、创作制作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完善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系统性学习补强,需要尊重产业逻辑,一块砖一块砖的夯码扎实。其中,重中之重的是产业人才培养,创作的核心是人,没有优秀年轻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不可能有产业。
目前,影视人才的培养还主要靠大浪淘沙,自我生长。虽然一方面我们有过百所影视专业院系,但在实际中没有更多可用的成熟人才,从编剧、导演、制片,到现场制作各环节的专业人才,都缺人。创作人才缺,管理人才缺,技术工人缺,我们需要影视行业的蓝翔技校,我们也需要影视行业的中欧和长江商学院。这种情况,只能说从产业角度来说,我们的人才培训系统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亟须改变,而且情况紧迫。
南都:你开创的青菘影业未来将着重在什么方向上开拓?
叶宁:从优质内容开始发端,内容是种子,用内容去连接能达成共识的优秀创作人才,以这种创作人才连接一帮创作人才,然后做出一帮优质内容,然后再有产业的衍生和嫁接,形成体系。生根落地必须回到内容上来,内容就是一个又一个好的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创作生产的背后,是尊重产业逻辑的思考和尝试。
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