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炜茗
对中国近代史有兴趣的读者,读完《日暮乾清门》,都会忍不住给出一个高分数: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引用了新材料、提出了新观点、有清晰史观的专业著作,全书的20篇“小文章”,其实都可以处理成分量十足的学术论文,甚至专著;而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显然是一本话题广泛、知识点众多的严肃历史文章,考证严谨,注释甚多,但行文通俗易懂,阅读并无障碍。在专业学术与大众阅读之间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李文杰的《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做了一个有益尝试与良好示范。
《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李文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
李文杰从自己研究生开题论文时的一次尴尬经历中,意识到“对方没听懂,很可能是说话人没想明白,而不是表达高明”。所以这本《日暮乾清门》,“是一个尝试,希望自己的思考不仅是一批程式完整、论述冗长,更多是照顾自己发挥的学术论文,还是一些可以呈现给更多人读的短文章。”
国内每年生产的学术论文不可胜数,但是有统计数字说,每篇专业论文的平均阅读人数,其实不会超过两位数,基本只有同行在看,大众读者少有问津。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在努力打破专业藩篱,让自己的文字走出沉闷书斋,寻求更多受众与更大的阅读空间。
李文杰专研晚清史、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在这个领域当中,各类学术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戏说、浅说甚至歪说历史的书更是层出不穷。《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收录了20篇短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新发掘的史料,以及耳目一新的解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对长论文的改写或重写来完成的这一本《日暮乾清门》,体现出青年一代历史学人对公众写作的自觉意识,长远来看,这种意识也许对社会整体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
不妨从几篇“小”文章来一窥他的写作思路。《从此君王勤早朝》一文,考察有清一代御门听政的历史源流,这是一个纯粹的专业学术课题。但李文杰另辟蹊径,没有以论文的形式出现,转而以平实叙述语调,摒弃了公众对文武百官云集、皇帝与群臣当场激辩的虚幻想象,将清朝皇帝的勤政拉回到日常,如何早起洗漱、着装、早餐赶至宫中,如何有数不清的奏折要处置,与一帮老臣密集地草拟谕令发布全国,勉力维持庞大帝国的正常运行,这对皇帝的体力、智力与耐力,都是一项极大挑战。咸丰帝甚至在去世前一个月,才将奏折交给军机大臣代为拟批。
正史自然是历史研究的根基,而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今,日记、书信甚至新闻报道等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学者所引用。《面对天颜咫尺间:晚清君王的召见》一文,通过张集馨、王庆云、陶大均等众多晚清官员日记中君臣之间见面场景、对话内容的忠实记录,为读者撩开了一道神秘面纱,一窥道光帝、咸丰帝、慈禧太后等的施政风格与个性,这是尘封历史中的生动一面。而《“阅后即付丙”》一文,通过军机章京朱学勤未被“付丙”(付丙,即阅后即焚)有幸遗留下来的秘密书信,对当时的政局民情与官场动态做了难得一见的记录。
除了君臣显要的重大历史命题,《日暮乾清门》中还有敞口不大的文章,显示出李文杰的视野之开阔、材料搜集之勤力。《使馆有本难念的经》,从汪大燮的经费报销单中,可以看出当时驻外使馆的经济窘况,他国外交官在舞台上纵横捭阖时,晚清的外交官只能私下大倒苦水;《“相如白壁完能否”》对退位诏书署名中四个“假”字出现的背后原因的考察,究竟是真病请假,还是委婉表达对上谕内容的不接受,抑或是表示对此不负责任,呈现出末代王朝诸大臣的复杂心态。
《日暮乾清门》不是大历史著作,但统观全书,却有小中见大的效果。除了内容扎实、文字平实生动之外,我以为,《日暮乾清门》有两点尤为值得称道:
其一,为公众写作的自觉意识。当今的学术体制,让学者忙于发表论文与专著,很难走出书斋,潜心来为公众写作,实现学术对社会的正向反哺。而通识著作看似容易,实则难度极大。脱离开共通的学术背景,既要保持学理的清晰、论证的必要、资料的详实,又要让文字清通,面目可亲,对接受学术规范已久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学者对自我的挑战。相较而言,日本学者一直有这样的传统,讲谈社的中国历史系列一直热卖,就是明证。从这一点来说,李文杰做了极好的尝试,这是值得我们献上敬意的。
其二,摆脱上帝视角的史观。我们读中国近代史,常会为历史人物的昏招损招、错误行为而扼腕叹息,但事实上,这种“上帝视角”是我们已经知道事件走向之后的一种反推,很多重要细节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忽略。这并不意味着后人有超越前人的智慧。作为历史学者,李文杰多篇“小”文章中传递出他的历史观,即如钱穆先生所说,有“同情之理解”。他更愿意回到历史现场,不苛责前人,真实地在当时语境中去还原历史,认知历史。
编辑: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