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荣休教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Ezra F. Vogel)的离世引发集体悼念。12月23日,傅高义之子斯蒂芬·沃格尔(Steven K. Vogel)向南都记者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曾随父亲到访广州,旅居中山大学,并前往广东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这些调查后来汇集成为西方学者研究、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部书《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
斯蒂芬·沃格尔、夏洛特与傅高义。受访者供图。
傅高义2013年接受南都专访回顾自己与广东的缘分,将自己研究路径的选择与所获成果归结于“运气特别好”。而斯蒂芬·沃格尔在为其父撰写的讣告中形容,傅高义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学者,拥有无穷的勇气与孩童般的热情。
12月23日,斯蒂芬·沃格尔向南都记者表示,父亲在晚年也一直向美国政府建言改善中美关系,反思对中政策,并倾力培养下一代中国问题专家。当地时间12月20日,傅高义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因术后并发症去世,终年90岁。斯蒂芬·沃格尔表示,父亲生前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家人非常享受与他在一起的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大校园里,总能看到人们边散步边谈话
南都:你随傅高义先生在广东调研的经过是怎样的?
斯蒂芬·沃格尔:1980年,我和我的父亲与继母夏洛特(Charlotte Ikels)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校园里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上世纪80年代是见证中国改革转变的绝妙时刻。人们还穿着传统的服饰,原有的系统仍在运转,但变化已经悄然出现。我父亲当时所做的研究后来汇聚成了他的著作之一,《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
上世纪80年代广州街景。受访者供图。
我参与了部分父亲为此书所做的早期调研,跟随他和夏洛特去了好几趟田野调查,包括工厂和公社。我父亲出发前通常需要提前申请,我们会被一路护送。我和夏洛特有时候会抱怨当时的生活条件,既没有空调,吃的食物也比较一般,但我的父亲心无旁骛,从不气馁。
南都:你对40年前的广州还有哪些记忆?
斯蒂芬·沃格尔: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城里几乎没有高大的现代建筑。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1979年12月,我们曾住在广州一座酒店里,那座酒店高于周围一切建筑,窗外的视野极佳。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马路上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司机们催促骑单车的人和行人让出道来。街上的人们穿的都是中山装之类的素色衣服,款式相似而低调。
广东省内桥梁很少,我们到各处去时,需要乘坐很多次轮渡。客车也没有很好的减震器,总是一路颠簸。那时外国人长途旅行还有一些限制,总是要有人陪着我们出行。餐馆里的饮料只有两种——啤酒和橙味汽水,有时候两种饮料会被混起来喝。
南都:你们当时如何与广东人打交道?
斯蒂芬·沃格尔:我的父亲能够讲流利普通话,夏洛特会说粤语,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父亲可以与精英阶层交流,夏洛特可以跟普通百姓沟通。
斯蒂芬·沃格尔与夏书章之子。受访者供图。
当时夏书章教授(现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一直支持着我父亲的研究,夏教授现在应该有百岁高龄了吧。夏教授的儿子那时候还在读书,他非常友善地教我中文,得益于此,那个夏天过后,我直接加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中文课程第二学年的班级中。
中大校园里,总是能看到人们边散步边谈话,这是社交活动的一种。我当时还经常跟留学中大的一些英国学生一起打篮球。夏洛特则会跟校园各处的职工和建筑工人聊天。我们喜欢在校园里的工人饭堂吃饭,那里环境很朴素,但食物还不错。
父亲生前积极建言改善中美关系,并培养下一代中国问题专家
南都:近年来,傅高义先生对美国提出过哪些有关中美关系的建言?
斯蒂芬·沃格尔:我的父亲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他生前正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紧密合作,向拜登团队提供中美关系方面的建议。
今年七月,他在美国知名媒体上发表了社论:“恢复自身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高效竞争的能力,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并肩合作,才是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做法。一味鼓吹削弱和控制中国,只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美国国内那些对中国的发展了解有限的官员主导制定了对中政策以及政治修辞。把中国变成敌人对美毫无益处。我们要想鼓励中国为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努力,就需要彻底地反思我们的政策,我们的高层要有了解中国的意愿。”
南都:傅高义先生逝世后,你如何看待美国学术界中国问题研究领域的走向?
斯蒂芬·沃格尔:我的父亲生前深爱着中国以及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改善中美、中日关系是他的愿景。要让这一愿景实现,包括我们在内的下一代还要付出很多努力。
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希望中美两国能应时而变。我父亲生前倾力培养下一代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我相信美国在这一领域将会有一大批年轻的专家。此外,我们也应该让中美的学生之间建立更强有力的联结。
傅高义
193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犹太人家庭,195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精通中文和日文。他生前为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并于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两度出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撰有《邓小平时代》《日本的新中产阶级》等著作。
傅高义是美国最具声誉的“中国通”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是西方学者研究、报道中国改革的第一部书。他的著作《邓小平时代》对邓小平的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英文版推出后获得了全球外交事务领域英文著作的最高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2013年,该书在国内正式出版,一纸风行,同年傅高义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获得“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作为中美问题的重要国际声音,傅高义一直倡议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