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公示名单,来自东莞桥头的莫家拳名列其中。
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莫家拳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
莫家拳最早的传承是在田间地头,后来是在宗祠、厅堂,随着莫家拳在桥头的普及,近年来,莫家拳传授的地点和形式也不断丰富。
除了建立全镇多个莫家拳基地,为莫家拳的全面教学提供了场地保障。桥头镇人民政府联合莫家拳传承人积极开展莫家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以莫家拳为抓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其中,公益培训班每年800课时,共惠及30000余人。
东莞市文化馆落实“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桥头莫家拳进校园”,也进一步推动了桥头莫家拳的传承发展。另外,“非遗进校园”活动集中培养了一批以体育教师为主的教练团队,以莫锦满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为莫家拳的传承培养了师资队伍和后备力量。
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土壤,莫家拳以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和桥头本土特色, 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桥头镇将传承与发展莫家拳纳入本地特色文化项目,投入人、财、物保护发展莫家拳,多措并举传承发展莫家拳。通过创新,赋予莫家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艺术生命,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断扩展莫家拳传承的地域与空间,充实莫家拳的生命性及传播的活态性。
在镇政府对莫家拳的重视和保护下,2007年,莫家拳入选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伸阅读:星火相传的莫家拳
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到广东时,先传到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给东莞县火岗村(今惠州伙岗村)的莫达士、莫定儒、莫清骄等人。经过他们的互相切磋,变化发展,便形成了莫家拳。
随着第一代传承人莫达士、莫清骄来到与伙岗村毗邻的东莞桥头镇传徒授艺,之后,东莞桥头成为莫家拳的重要传承地。
经过近300年的传承,莫家拳现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练4套,桩法5套,传承至今仍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也是莫家拳历代传人与桥头镇政府重视保护和传承的结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莫家拳发展一度停滞,但莞、惠人习武的传统,特别是对莫家拳的喜爱,使得仅凭拳师口耳相授也被保留了下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家拳重焕青春,1986年桥头镇政府大力倡导恢复桥头镇全民习拳,在桥头文德中学举办莫家拳武术班。2009年桥头镇再次从上而下组织开展“莫家拳进校园”,在全镇13所学校全面开展“莫家拳进校园”体育教学,万人齐学莫家拳。
桥头镇莫家拳通过展演、比赛、宣传报道多种方式,弘扬莫家拳文化,促进莫家拳发展。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广东电视台、东莞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报道莫家拳。
2013年莫家拳参加第二十七届全国荷花展暨第十届东莞桥头荷花节开幕式晚会,并且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文艺节目“百家奖”晚会类二等奖。2015年莫家拳参加第十届苏迪曼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体育展示,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莫家拳风采。2014年起每年参加东莞市武术文化节暨公开赛,至今已经荣获集体项目金奖9个,个人项目金奖74个、银奖18个,铜奖2个。
来源:悦读桥头
编辑:刘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