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与大湾区西岸高校联合增强科技力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0-12-24 21:24

湾区访谈小.jpg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粤港澳高校合作发展已有哪些基础和经验?各方未来将如何发挥所长紧密合作?即日起,我们推出“港澳大学校长湾区访谈录”系列报道,专访港澳多所高校负责人,展望大湾区高等教育及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蓝图。

“澳门大学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见证,如果没有‘一国两制’,澳门大学不会有新校区,也没有澳门大学今天取得的成就。”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纪念日,近日,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在接受南都专访时,再次肯定“一国两制”的重要性。

始建于1981年的澳门大学(以下简称“澳大”)前身为私立高校东亚大学,1991年转为公立并更为现名。明年,澳大将迎来40周年校庆。经过多年发展,澳大已经成为澳门唯一一所国际化综合性公立大学。2009年6月,珠海横琴岛上约1.09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预留给澳门作为建设澳大新校区之用,2014年8月,澳大从澳门氹仔岛正式迁入新校区,面积是旧校区的20倍。

宋永华今年56岁,2004年起,他先后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被委任担任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利物浦大学副校长等职。2009年他应邀回国发展,曾任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及校长助理、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务。2018年1月9日,他正式出任澳门大学第九任校长。

12月23日,宋永华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他透露,目前澳门大学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集成电路、中医药和智慧城市物联网领域,澳大创新创业中心目前已孵化出30多个高新科技产业,其中由澳大师生共创的迪奇孚瑞生物公司,通过芯片应用服务于农场种植,已获二轮融资。宋永华还表示,澳门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西岸线唯一核心城市,正致力于与大湾区西岸高校联合,牵头重点增强西岸科技力量。

微信图片_20201224133316_副本.jpg


【南都对话】

横琴新校区助力澳大国际化发展

南都: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也是澳大迁入横琴校区的第6年,可以分享下澳大新校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吗?

宋永华:对于大学来说,硬件设施是办学的基础。大家都知道,澳大原来在澳门的校园很小,十几分钟就能绕着学校外围走上一圈,同学们下了课没地方去。2009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横琴岛,提出的首个“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合作项目就是建设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正是得益于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澳大于2014年正式迁入横琴,这个新校园的总建筑面积是原来的20倍,校内各项设施配备均属世界一流。

横琴新校区为我们吸引和培养人才都提供了优渥的土壤,让澳大在办学水平、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也助力澳大国际化发展。比如我们目前80%的教师都是来自澳门之外,形成“三文四语”(“三文”即中文、英文、葡萄牙文,“四语”即普通话、粤语、葡萄牙语、英语)教学体系;我们建立了亚洲最具规模的住宿式书院,共有10个;此外,我们有8个学科都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其中有3个学科均稳定排名在世界前300-500名,尤其在肿瘤医学、先进材料、海洋、人工智能以及人文社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澳门大学已从默默无名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校,这与澳门回归祖国后实施“一国两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都是分不开的,澳门大学就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见证,如果没有“一国两制”,澳门大学不会有新校区,也没有澳门大学今天取得的成就。

澳大创新创业中心已孵化30多家科创企业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规划中,澳门被纳入了包括广州、深圳、香港在内的科技创新走廊,澳门大学作为澳门特区的重要高校,近年来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哪些成果?

宋永华:自澳大搬到横琴以来,我们有了非常清晰的定位,就是要建造研究型的一流大学,除了人才培养,我们还需要创造知识、创新技术服务于国家发展,这些年,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目前,澳门大学拥有三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分别涉及中药质量研究、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其中,中药质量研究实验室以中华文化传统中医药为核心,采用现代科技的办法全面控制其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我们还创办中医药英文杂志,目的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而澳大目前微电子芯片设计领域科研,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澳门大学每年产出近200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过去几年我们还成功申请数百项专利,遍布欧美和内地。

但只有科研成果还不够,我们也打造了成果转化的生态链。近年来,由澳门大学在澳门本地成立的创新创业中心,在今年上半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已经孵化出30多家由师生共建的创业公司。此外,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我们还在珠海横琴建立“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它拥有1万平方米的空间,致力于澳大的专利与内地的企业合作转化,其中由澳大师生共创的迪奇孚瑞生物公司,通过芯片应用服务于农场种植,已获得二轮融资。

南都:你认为澳大未来在科技创新走廊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宋永华:从地理位置上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东起香港,西至澳门,串联起中间多个城市形成一条科创走廊,而当中澳门、香港、深圳和广州都被列为了走廊的核心城市。如果把大湾区分东岸、西岸来看,香港、深圳、广州三个核心城市都主要在东岸,只有澳门位于西岸,串联起珠海、佛山、中山等城市。西岸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科研创新方面,相对于东岸城市的实力都较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我们除了和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发起粤港澳高校联盟,还特别牵手内地在大湾区西岸城市的高校,如五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17所大学,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澳门大学作为澳门唯一一所公立高校,也是西岸科研实力相对最强的高校,我们要起到牵头作用,重点增强西岸科技力量,促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成。

“澳大始终把家国情怀放在首位”

南都:我们留意到,澳门大学一直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爱国教育。

宋永华: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不能缺乏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学生需要熟悉自己国家的国情,增加对自己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才会愿意为国家做贡献。澳大在人才培养中,始终把家国情怀放在第一位。

为此,澳门大学成立了宪法与基本法研究中心,把宪法和基本法列为本科生必修科目,并将法律体系相关课程融入到通识课程中,让学生首先要从法律层面了解宪法和基本法。澳大还成立了全澳公立高校首个国旗队,定期组织学生到祖国内地探访,各书院也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增加学生对祖国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法治教育和爱国教育不应只限制在澳大校园内,为此,我们与澳门特区政府合作,编写了宪法和基本法教材,并成立了澳门中小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让非华裔的师生也能了解到我们的文化传统。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让澳门学生都能成为爱国爱澳的建设者。

南都:对于澳门年轻人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宋永华:在今年11月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我对毕业生们说,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疫情面前,国家和政府已经用行动给我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作为从大湾区走出来的年轻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更要担起守护和建设家园的责任。

回顾过去的发展,可以说澳门和澳门大学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都得益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回归之后,澳门和澳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有机会为国家和大湾区发展尽一份力。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下,文化多元是澳门的特点,具备国际化视野是澳门年轻人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年轻人应当将自己的长处带进大湾区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真正做到“国家所需,澳门所长;澳门所需,澳大所长”。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实习生 翁安琪 陈盈盈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美好湾区
港事传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