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小轿车骨架上披戴“兽皮”,仿佛现代文明闯入原始神话的畛域,在实用性被剥离了之后,富于工业感的线条之美被奇异地唤起。
12月19日,青年艺术家伍伟全新个展“无阻”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启幕。展览由独立策展人杨紫策划,展出了伍伟的几组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创作。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伍伟1981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的作品中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他于2015年获第六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2012年获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参与国际艺术驻留。
艺术家伍伟
理查德·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一书导言中曾描述,高速公路的工程师创造了“无阻挡的自由”——让人开起车来无需花费气力、投入精神的“无障碍”道路系统,以及由此创造的地理学,令旅行者深陷“被催眠状态”里被动地感受世界。这类现代麻醉术,是伍伟个展“无阻”的引子——面对当今的城市规训机制,我们如何让身体免除困顿,重获活力?
《提丰-20》,金属、纸张,146 × 125 × 15 cm,2020
本次展览中,伍伟为作品注入了比以往更富表现力的视觉形式。《提丰》以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人命名,此位敢与宙斯较量的失败者曾诞下了许多可怕的怪兽。在该组作品中,伍伟承袭了以往创作里把剪切纸张处理成类似于动物皮毛的手法,将附着的基底转换成为报废汽车的外壳和零配件。覆盖“皮毛”之后,历经磨损的黑色轿车车身像一块长角的动物头骨。它内外不规则的线条被展示,原本以实用为目的构造设置显现出了美学意义。
《提丰》局部
同样的制作手法体现于该辆汽车的零配件上,它们分有着车身“母体”的基因。具备强烈工业感的线条间,有机的纸质弧线“生长”出来,连接着比工业文明久远的原始时代。
《分裂与聚合》,木板画布上纸张,300 × 600 cm,2020
与旧作另外的不同之处是,具体的汉字和图形并未出现在“无阻”中,艺术家也随之放弃了图像和语言所圈定的思考框架。伍伟将在手机上偶然绘制的图案放大为三米乘六米的绘画装置《分裂与聚合》。艺术家对生命直觉性的强调,对某个瞬间时刻的确信,奠定了作品的动机。
《缝隙》,木板上纸张,40 × 40 cm,2020
《突出的形》,木板上纸张,200 × 300 cm,2020
蓬松纤长的毛发的质感,让人联想起茹毛饮血的时代,也让人联想起贵妇身上高档的毛皮,而那黑色缝隙如同利刃划出的伤痕,文明与野蛮,十分吊诡地融合在一件作品里。至于《突出的形》,更像是某种放大了的生命图案,一种有着动物性的关系的织网。
在所有这些作品中,看似封闭的个人意志表达却体现着对普遍命运问题的追问——那些奔放不羁的线条,以及现代人所感受的“无阻”,其实依赖着程序的运行和理性的搭建,以及对一切不可知的有效测算。于是,报废的汽车成为象征风暴的希腊神祇,在展厅里显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崇高之美。而对伍伟来说,这构建起另一重神话的世界。
展览持续至2021年1月31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