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任展览总监、顾振清担任策展人的展览“必要的冗余——胡庆雁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作为今年同时也是第二届“7号空间”项目的最后一回展览,“必要的冗余——胡庆雁作品”展通过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悉心经营,带我们一起体验雕塑物质感的新视角。
“必要的冗余”由本次展览策展人顾振清先生提出。冗余具有一种无用之用。犹如艺术之于未来社会,却是人类有别于强人工智能而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因而,冗余研究,成了胡庆雁以实践理性分析、把握并思辩整个对象客体世界的一种方式。
胡庆雁,1982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展览将展出艺术家《空立方》系列、《左耳进右耳出》系列、《一堆泥巴的故事》等系列作品,它们在有序与无序、有界与无界之间获得平衡的同时,也彰显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姿态。由此,胡庆雁经由自身亲力亲为的身体行动,把材料对象转化为人与自然互相关联所再现、折射乃至重构的哲学思辩,从而生成作品的精神性意义。
从事雕塑创作多年,积淀的传统写实雕塑功底使胡庆雁对写实雕塑开始产生疑惑和反思。他在传统中所认知的自在是一种内观自性的临在,而自性即是一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因而,对胡庆雁而言,对象客体的所谓真相,即为康德所言不可得、不可认知的物自体。人所认知的对象客体,终归是人先验的感知框架所感知的物自体的一种表象,人的理性、人的认知都是受限于人主观的时空结构所映射的物自体的表象世界。
既然真相不可得,物自体又不可认知,人对于万物表象的感知和认知也只是一种意识的冗余、精神的冗余。胡庆雁尝试摒弃雕塑创作里已成定式的概念,跨越传统雕塑思维的局限。他的艺术创作始于“反思”,试图在创作中模糊甚至消解雕塑作品在视觉上的完整形态,使材质不再牺牲于形象。
在胡庆雁看来,利用雕塑恒久与凝固的特质去打破这一媒介自身的局限,从而创造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才是探讨雕塑语言当代性的意义所在,也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创作探讨更多的是媒介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在雕塑中处理那些图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影像、行为、绘画等方式都只是雕塑的媒介,重点应回归雕塑的材质本身。
本次展览展出至2021年1月10日。
作品图:
《空立方》,青石,4件组合尺寸可变,2020
《左耳进右耳出No.3》,碳钢;空气,210x180x176cm,2017
《空碗IV》,大理石,34x96x93cm,2020
《满》(局部),瓷罐;陶,7 件组合尺寸可变,2020
《嘭》(局部),陶瓷,14件组合尺寸可变,2019-2020
《一口气——父亲的塑像》,大理石,18x30x25 cm,2017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