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为什么会有贸易战?美国在南海是“航行自由”还是“横行自由”?从“军人优先”到“军人依法优先”说明了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都出自同一本书,那就是军事科学院每年参与推出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以下简称《热点》),每年发行70万册,200万军人平均每3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看热点。
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官兵最受欢迎的书?作为这本品牌读物的主要参与者,军科院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专家熊杏林表示,从官兵提出原汁原味的真问题,到专家组的解读,再到网言网语的新文风,《热点》的每一步都是在力求打破军事理论枯燥深奥的刻板印象,通俗易懂地做好传播。
3人里就有1人在看的“热点”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据熊杏林介绍,它是在军委政治工作部指导下、汇聚全军政治理论专家队伍,精心打造的一本面向全军发行的通俗化解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读本。今年已经是熊杏林带领《热点》小组走过的第四个年头。
据介绍,全军200万人,《热点》的发行量每年约70万册。这意味着,平均每3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看《热点》。
“当时2019年的《热点》刚刚发下去才三天,我们去部队里调研发现,刚从维和部队回来的一个连长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能把书里的一段话背出来,这让我们很震撼。”熊杏林说。
为什么会受到官兵的欢迎?熊杏林告诉南都,首先《热点》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官兵的真问题。
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据介绍,一方面是开线下座谈会,另一方面则是在强军网等网上平台征集上万个问题,汇总后挑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作为研究、阐释和传播党的军事理论思想的机构,军科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还需要将官兵的问题和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力求热点问题“来自官兵,又高于官兵”。
她举例,解读“军人优先”和“军人依法优先”时,专家组就会在为什么要加上“依法”两个字上 “解扣子”。从军人受尊重的程度,军人的职业受法律保护的程度,崇尚军人的社会环境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解读。
熊杏林还介绍称,疫情期间官兵们提了很多问题,但是专家组只选取了一个点,就是如何认识疫情的全球蔓延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
例如,今年疫情爆发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一个大会,中国、美国和欧盟各自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去解读,疫情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中国为什么是最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直接把三个不同的态度摆出来,然后让官兵们自己去思考。” 熊杏林说。
问题提炼出来后,再遴选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专家组成热点队伍,一般有50多个专家进行解读。解读美国的自由航行问题必须是学国际法的专家,中美贸易战必须是学经济学的专家解读。接着就是写稿改稿。
“我们最多时候有个稿子写了21稿”。熊杏林说。
用通俗语言“滴灌”思想
写稿过程中,文风很重要。据熊杏林介绍,《热点》的写作跟写教科书不一样,注重通俗的语言,故事化的解读,尤其要精通兵言兵语、网言网语。
“我之前是做程开甲研究的,做了20年,程开甲院士由一开始大家不知道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期间我写了30多篇文章,4本研究他的书,其中有一本是《程开甲的故事》。”
她坦言,相较于其他研究,《程开甲的故事》发行后的命运最让她惊喜。
“有次我去程开甲家乡宣讲的时候,他们问我说能不能写一本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小朋友们一起学的一本书,于是我就写了一本故事书。”
令她想不到的是,每年程开甲小学新生开学的第一天,都会在大操场举行《程开甲的故事》这本书的发行仪式,人手一本,形成了一种程开甲文化。这件事情对熊杏林触动很大。“我觉得可能是我教育生涯里做的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些科学家普及给大众。”
这样的理念也贯穿到了热点的编写中去。军科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周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也提到,中心自承担研究、阐释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一任务以来,每次都是抱着一定要打造精品的心态,对每个字每个故事反复推敲。这种态度下的《热点》收获了官兵们的喜爱。
“我们去基层边防部队发现,书柜里很多理论读物中《热点》位于最醒目的位置,读的人最多,也是翻得最旧的一本,写写画画也很多。官兵的喜爱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意义和价值。”
这本薄薄的书,只有8到10万字的篇幅,背后是热点问题的搜集,到提炼,再到专家一对一的讲解的全过程。在熊杏林看来,党的军事理论思想强调“正面灌输”的原则。“灌输有几种灌法,第一是强灌,第二是重灌,第三是滴灌,我觉得我们的《热点》是滴灌。”
见习记者 王凡 南都记者潘珊菊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