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2月25日,江门市“十三五”交通会发展成果新闻通气会举行,江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晓雄,江门市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其波,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春绵等出席。许晓雄在发布会上对江门“十三五”时期江门市交通发展成果进行介绍。
据悉,五年来,江门市交通基础设施预计累计完成投资908.5亿元,比“十二五”304.7 亿元总投资增长了2倍,创历史新高。其中:轨道交通完成投资155亿元,较“十二五”54亿投资增长187%;轨道里程达205 公里,比“十二五”95公里的轨道总里程增加了110公里,增长116%。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24亿元,较“十二五”完成102亿元增长了21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91公里,较“十二五”增加207公里。城市快速路完成投资144亿元,较“十二五”71亿元增长103%;等级公路完成投资116亿元,较“十二五”(23亿元)增长了300%;另外,市政道路和港口航道共完成投资148.4亿元,投资均明显增长。
交通决定城市、区域发展格局。五年来,江门市抢抓“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准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发展,向北积极拓展通道对接广佛都市圈,向东主动联通珠江口东岸以及深港澳核心区、向西加强与粤西及大西南片区的联通,向南挖掘深水港口优势推动通江达海,缩短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城市圈”。江门作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格局初步形成、内联外通现代交通体系愈发清晰,为江门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建成目前广东省第四大、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第一大铁路枢纽;江湛铁路建成通车,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联系粤西的第一条快速铁路通道;深圳至江门铁路动工建设,构建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南沙港铁路加快建设,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自贸区第一条对外货运新通道;积极谋划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近期开工,加快构建“双区”沟通大西南的高速铁路新通道。
着力布局“内联外通”的高速路网。黄茅海跨海通道提前全面动工,成为港珠澳大桥西拓的重要通道,将构筑起珠江口东岸及港澳地区辐射珠江口西岸、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直接对接深中通道,串联台山、开平、新会的中开高速双水互通至凤山互通段通车,将成为粤西地区往来港澳及珠三角东部的一条快速通道;开春高速建成通车,承担起沈海高速公路复线功能,成为粤西地区联通珠三角发达地区重要交通大动脉;广中江高速三期(公铁共建段除外)建成,江门主城区与珠江东岸通行距离大大缩短;此外,江罗高速、高恩高速建成通车,佛开南、开阳高速相继完成改扩建,至此,沈海高速江门境内全线完成八车道拓宽,彻底摆脱了交通长期拥堵的困境,银洲湖高速和中江高速扩建项目启动建设,江鹤高速扩建完成立项。此外,南新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等项目加快推进。
加快构建快速路骨架网。贯穿东部三区一市、覆盖全市70%经济总量地区的江门大道分段实施建设,新会三江以北段和银鹭立交至小冈大桥段建成通车、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左幅试通车,银鹭大桥西岸至双水段加紧施工,东部一体大城格局逐步显现;江顺大桥竣工并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道G325线鹤山大雁山至桃源段改线工程建成通车。相较“十二五”,快速路骨架网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逐步突破。
积极推动等级公路、市政道路提质升级。礼睦路扩建工程、省道270线新会虎坑大桥扩建工程等多个项目陆续建成,开平环城公路基本建成,五邑路外海大桥至江门大道段扩建工程主线试通车,国道G325线鹤山址山至开平塘口改建工程、省道S270鹤城至杜阮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建成甘棠路、南山路、杜阮北一路、迎宾西路、江侨路、胜利南延长线、连海路等多个道路工程,出行环境焕然一新,区域各产业园区有效串联,对外联通能力不断提升。
加速推进港口航道建设。江门港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至6个,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一倍。广东首个内河智能港口——江门高新区公共码头(首期)项目主体工程竣工,那扶河及镇海湾出海航道工程建成;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启动建设,新会港口岸天马港区二期对外开放,银洲湖水路运输成本优势凸显,为打造粤西、粤北货运集散港提供了支撑。
五年来,江门通过交通先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效果不断增强。一系列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改变了江门区位格局,释放了江门发展空间,拉动了“1+6园区”和五大万亩园区等经济发展主战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江门人才岛、银湖湾滨海新区、广海湾片区的规划与建设;得益于日渐便利的交通发展,五年来,江门市洽谈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735个,总投资超4500亿元,为江门市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编辑: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