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日两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山角膜论坛暨第三届中南眼库协作会议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眼库副主任冀建平教授表示,为了尽量多的帮助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还是希望从提升人们的角膜捐献意识,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一事业的宣传、推广当中来。
半数角膜盲患者当年等不到合适角膜
生物角膜仅能部分替代
冀建平教授表示,角膜移植所用的供体角膜来自于自愿捐献。一般2~70岁健康者是适合的角膜供体。目前,我国的主要眼科医疗机构已建立了自己的眼库,正在使更多的角膜盲患者得到角膜移植的机会。眼库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获取、保存和分配眼角膜。为角膜移植手术提供合格的角膜材料,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在广东,眼库的建设从上世纪1964年就已开始。依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1994年正式挂牌设立广东省眼库。到了2006年,该机构又成为红十字角膜捐献中心。
“截至目前,我们接收、保存和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大约4.5万例,是国内获取眼角膜和角膜移植手术量最大的中心之一。2019年,全国12家主要眼库一共获得了不足5000片角膜,但广东眼库当年有超过500多人捐献了角膜。今年的角膜捐献量更是达到了1200片”。可即便如此,在广东眼库登记排队接受移植的患者数量,总是介于1900-2100人之间。约有一半的患者需要在黑暗中等待,有的甚至因错过了角膜移植最终彻底失明。
冀建平表示:“截至目前,今年眼库已获得1200片捐献角膜,排除部分不能使用的,这些角膜共给920位病人做了移植手术。而去年角膜捐献量为1045片,手术量约870台,今年情况更好一些。”广东眼库的角膜主要来源于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和医院内角膜捐献项目两个途径。前者因为捐献者年龄相对较轻,角膜质量更有保障,后者多位老年群体身故后捐献角膜,捐献年龄要大得多。
为了寻找角膜的替代品,医学界一早就开始对动物角膜进行特殊处理,试图获取可供移植用的生物角膜。“这种动物来源的生物角膜,其实仅仅是一种脱细胞角膜植片,没有内皮层、上皮层的活性细胞物质后,仅仅能做一部分角膜板层受损患者的移植补片。适应症是非常狭窄的,现阶段无法完全替代捐献角膜的作用。”冀建平表示,目前已有两家公司上市了类似的产品,但其透明性和稳定性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不少器官捐献者不愿捐角膜
据悉,眼库在获得捐献角膜后,会对角膜的条件和质量进行评估,符合要求的角膜方能用于角膜移植手术。若捐献者生前患有乙肝、白血病等疾病,角膜则不适用。“出现溃疡等质量不好的角膜都是不能用的。”冀建平说。
在获取角膜后,眼库会依据救急原则,对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的患者按病情和年龄进行分类,每一类患者等待的时间不一样。对于急症患者和儿童,会尽可能在两周内安排手术。
冀建平解释,患急症如角膜穿孔的患者,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患先天性角膜白斑的儿童若未能早治疗,将会有严重弱视。而对角膜要求比较高的成年人,等待时间则在半年以上。 “每年有2000-2200位预约登记的患者,但有材料完成手术的仅900-1000例,占比不到50%。”冀建平希望有更多市民了解角膜捐献,建立起对角膜捐献的理性认知。
自我国启动公民捐献器官、组织工作以来,广东省已经连续10年居于人体器官捐献的第一名,每年的器官捐献数量介于700-900例之间。但在这些奉献了大爱的群体中,即便悉数捐献了有用、健康的器官如心、肺、肝、肾,但仍有1/4-1/3的并不愿意接受角膜捐献。在广东眼库接收角膜捐献最高峰的年份2018年,也就在1300片规模,相当于650人捐献了双眼角膜。而同一年度,广东完成器官捐献835例,捐献器官总数2412个。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习俗上的问题,不少家属,期望逝者能保留眼睛能‘看’到另一个世界的路。有的愿意捐献,也只愿捐献一只角膜,要留一只眼看路”,这需要进一步的再做好角膜捐献的宣传工作。
还有一部分家属会担心,逝者在捐献角膜后眼眶部位会塌陷,影响遗容。“这个问题,我们很早前就留意到了,并一直坚持为每一位角膜捐献者安装义眼,让逝者外观上不会受到影响。”
恶性肿瘤逝者也能角膜捐献
专家表示,为了保证捐献角膜的质量,我国的角膜捐献年龄一般会介于2岁至70岁之间。超过70岁以上的角膜捐献者,医生会现行评估,随后决定是否可供临床使用。“患有近视、散光、远视,甚至白内障的人士,都可以捐献角膜。此外,角膜捐献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肿瘤患者。大部分癌症患者离世后是可以捐献眼角膜。”冀建平解释,只要癌症患者不是患淋巴癌、血癌或涉及眼睛的恶性肿瘤,都可以帮助他人重建光明。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邰梦云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