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日前,“重新发电:沙井蚝乡新生”艺术展在宝安沙井蚝乡湖公园文创展馆开幕。从蚝乡到湾区,沙井以蚝为支点, 走出了从经济IP到文化IP之路。从去年的“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现场展到今年的“重新发电:沙井蚝乡新生”艺术展,沙井的文化艺术发展与城市更新交织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沙井路径与沙井模式。
16位艺术家、20多组作品、三大展览篇章对话沙井
沙井,有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很多深圳人对于地处城市边缘的沙井仅有的寥寥认知。事实上,这里还是受海洋商贸影响的深圳“四大古墟”之一,是现存着宋、明、清、民国等各段历史的“层积岩”,当然,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这里作为珠江西岸核心腹地,空港新城、海洋新城、会展新城等市一级的战略平台不断涌现,更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与旧,成为沙井绕不开的话题。
在“重新发电:沙井蚝乡新生”艺术展的第一个展览篇章“千年蚝事”之中,就可以从生态、人文、创新、产业四个维度,观念创新、开放兼容、移民浪潮等十个关键词清楚地了解沙井:这个两千多年前就在此落地生根慢慢生长起来的区域,有着“沙井蚝”这一特有的地域风物品牌及其背后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而在另外两个展览篇章中,艺术家们则通过不同材料、艺术形态表达自己对于沙井这一地域空间的理解。城市设计师胡诗旸在沙井读到了工业与自然的关系。她的作品《焕新》选取了本地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竹子、芭蕉、剑麻、凤梨作为主角,却放弃了自然真实的植物,采用了充满着粗糙感的塑料进行“仿真”创作。“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芭蕉结果的那一刻,那一株分枝就开始衰败;剑麻和凤梨果实成熟后,母株会分出新植株,耗尽母株养分成长。这几种植物,集毕生之力创造果实。但在快消品的另一个轨道上,剑麻纤维是高级服装的材料,凤梨纤维成为动物皮革的替代,蕉叶的一次性餐盘代言环保生活方式,竹浆的竹纸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胡诗旸说,“这几种植物,集技术迭代之力重新创造未来。”
艺术家李严则是找来了农业文明的代表物件扬谷机,并对其进行自我语言的再次创作。于是,在质朴粗糙的扬谷机上出现了很多个色彩缤纷的形变的气球。这亦是一种新与旧、软与硬的对抗或顺应。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杨光也带来了《新景观01》,他将日常生活中拆卸下来的旧电线创作出了一棵树,包含着工业与自然的关系,体现都市的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语义冲突。
就这样,1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将沙井的风物特产和生态环境中的标志性元素,经过夸张、解构、象征的艺术处理呈现到20多组作品中。“此次展览选择很多年轻艺术家,他们作品跨度大,思考也很先锋。另外,因为建筑设计了游历的路线,这次展览布展也设置了一些节点性的探索,让展陈更有发现的乐趣。”此次策展人之一梁道泓说。
在工业“废墟”之上创造古典园林的空间逻辑与意境
梁道泓所说的“建筑游历”不仅是此次艺术展的布展方法,更是艺术展举办地蚝乡湖公园文创展馆的建造理念。蚝乡湖公园文创展馆,本是沙井岗头柴油机发电厂,也是此次展览名《重新发电》的来处。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建表示,岗头柴油机发电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柴油发电厂,是沙井地区从蚝乡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见证。随着全国电网的连通,这座电厂已荒废多年,杂草丛生,很多沙井人都不知道有这个电厂的存在。蚝乡湖公园的建设保留下这个电厂的建筑,活化成为一个文化的空间,必将成为沙井文化的新地标。
策展人张宇星回忆起第一次看到电厂时表示很震撼。“一个孤零零的废墟,历史痕迹全部保留了,虽没有坍塌,但又是一个无用的建筑,很危险。”张宇星说,“建筑改造是基于保留的前提下进行了融合性的设计,把这个电厂重新跟当代生活、当代设计进行融合。’重新发电’是一种新能量的输入。通过改造之后,这个废电厂可以转化为多功能场馆,可以做展览、音乐会、论坛。”
于是,在历史的梳理之中,在老旧的设计之中,张宇星与另外一位策展人韩晶一起在电厂“废墟”之上呈现了宝安地区院落的建筑特征与空间节奏。“整个空间布局平面上是包括三部分,一个前院、一个中庭、一个后花园,基本上把宝安地区老建筑的院落呈现出来。”韩晶表示,“这个建筑就是一个漫游长廊,时而看到外面湖面的景色,时而会看到室内的玻璃盒子,也可触摸这些老的墙面……这也是中国古典的空间逻辑。”
张宇星也表示,这里设计了至少五条以上的游览路径,有点像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本来简单的建筑通过分岔的路径,营造出中国园林的体验与意境。这种体验都是通过现代的设计实现,没有用老的砖、老的瓦,任何老的材料。我们希望创造一种新的方法,把中国古代的精髓跟现代的工业、现代的设计体系完美结合起来。”
张宇星和韩晶把这种新方法称为“废墟建筑学”。在他们看来,古典主义建筑的材料不论是石头、砖头还是木头,都是有风化过程的,一栋房子建完过10年,就开始老化了,跟人的生命一样。这种废墟化、老化的过程是城市的常态。但现代主义建筑中追求玻璃、钢筋的线性“永恒”,这是现代主义城市一定程度让人觉得没有生命力的原因。“‘废墟建筑学’不是说把城市变成废墟,而是在材料、结构,甚至空间理念上都要创造一套方法,通过设计时间、设计自然,让未来的城市获得新的生长过程。”张宇星说。
探索城市更新保护与拆迁两极之外的新出路
张宇星和韩晶这一套探索与实践对于沙井现在所处的特殊时空而言,尤显重要——在特区40年这一历史进程的特殊时间坐标上,沙井如何回望横亘2000余年的历史,又如何在丰盛的历史积淀之上拥抱崭新未来?这城市更新该怎么找寻新旧之间的连接?
从去年的“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现场展到今年的“重新发电:沙井蚝乡新生”艺术展,实际上都在探讨并实践着这个议题。“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现场展更是入围“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之“社区营造”,引发全国关注。一个街道办的展览之所以成为城市级的艺术事件,正是因为其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价值以及可复制的样本意义。
正如韩晶所说,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低效的情况,一种是把没有价值的旧东西全部拆掉,一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尽快保护起来。“特别是电厂这种,不是文物,不具有历史保护的价值,但承载着整个片区的很多工业记忆。对于这种级别的建筑如何把把它的旧和当代生活的新巧妙地连接起来,这是’废墟建筑学’的价值。”
事实上,对于非文物级别的城市文脉保护对于深圳而言,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热点。诸如湖贝、南头古城、以及其他更多的城中村是否该保护,保护多少,该怎么更新,都一直困扰着深圳。
张宇星也透露,在跟华润、跟街道办合作过程中已经形成共识,沙井将是继大冲、湖贝旧改之后,深圳城市更新的3.0版本。“我们希望沙井古墟中老的价值要发挥出来,但不是被简单消费的。沙井古墟城市更新的核心是给它一个时间的过程,让它慢慢生长。而不能用网红打卡的方法,简单插入一些新元素。一旦插进去就是断代,就破坏了文化的延续性。城市生长的过程就是城市更新的过程。”张宇星说,“我们希望为未来的城市建筑提供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找到古代、当代和未来的连接点。”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受采访者供图
编辑:向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