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部非遗纪录片上线展映,展现非遗传承人的独特风采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12-30 18:08

传统矿物颜料制作、手工制瓷、漆器髹饰、木活字印刷、加牙藏族织毯、扬州玉雕、广东剪纸、北京面人郎、傣族孔雀舞、孟村八极拳……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人生故事,个个淳朴动人,个个精彩好看。

12月31日,随着48部非遗纪录片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非遗展映专区(ich.nlc.cn)正式上线,第三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拉开帷幕。

image001.jpg

本次系列活动主要以线上平台展映的形式让大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保护非遗,共分为“乐舞·情韵” “腔调·故事”“手艺·匠心”“吉祥·人生”四个单元呈现,覆盖了非遗十大类别,整合了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中具有较高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综述片,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采访等影音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习得、教学、传承的历程。

阿旺晋美.jpg

制作和使用矿植物颜料色彩艳丽纯正,千年不变,在西藏建筑、佛像、唐卡等领域广泛应用。阿旺晋美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也是目前藏传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旺晋美出生于1957年,1996年西藏大学专门组织藏传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四人研究小组,抢救濒临失传的藏传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阿旺晋美即是小组成员。关于阿旺晋美的纪录片记录了他抢救和制作矿植物颜料的过程,展现了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敬畏之心。

邓希平.jpg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194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后进入景德镇陶瓷工场,长期从事传统颜色釉研究,将科学奥秘与艺术魔力完美熔于一炉,凝固于一瓶一盏,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境界。

以邓希平为主角的纪录片叙述了她求学和从艺的经历,介绍了景德镇颜色釉的重要地位与沿袭历史,展现了核心工序其代表作品蜜釉流霞盏的科学原理和艺术魅力。

林初寅.jpg

木活字印刷技术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至今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出生于1934年,成长于耕读世家,是瑞安曹村的名门望族之后。祖上曾开设“林问礼堂”谱局,其技艺和修谱之精名闻各地。林初寅早年继承祖父、父亲修谱的宗族业务,最终成为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一代翘楚。

纪录片讲述了林初寅的学艺和从艺经历,以及对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实践、传承,展现出精湛的活字制作技艺,展现了传承人继承祖业、复兴家族技艺,复兴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远情怀。

陈永才.jpg

陈永才1941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广东剪纸项目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青年时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学习剪纸,师从剪纸艺人梁朗生师傅,是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为数不多长期坚持的剪纸艺人之一。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结合佛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

陈永才全面掌握佛山剪纸制作的各个环节,对技艺、文化有精到的理解,创作的作品富有佛山特色。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通过佛山剪纸创作构思的讲解、技艺的示范,展现了佛山剪纸的独特魅力。 

通过观赏影片,观众们不仅能领略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还能了解到非遗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焕发的魅力和风情。观众可以通过访问非遗展映专区(ich.nlc.cn)观看影片并参与“观众最喜爱的影片”投票活动。同时,参与国家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互动的观众将有机会获得国图设计的文创纪念品。

据悉,自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开始承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非遗展映月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优秀成果,通过影像的方式向公众展现非遗传承人们的技艺风采、珍贵记忆与点滴生活。

本次展映的纪录片是从今年完成验收的29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影片。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