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可能更不环保?专家指减塑根本在于构建循环模式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0-12-31 19:40

12月2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塑料工业目前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其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4%。如果仍以目前的惯性模式发展,到2050年,塑料将消耗全球20%的石油。

报告认为,控制塑料消费势在必行。如果能采取易回收的塑料100%回收、试点塑料押金制度、一次性塑料产品 “费改税”等措施,“十四五”期间中国家庭塑料消费可在2017年的基础上减少10%,加上减少焚烧,累计节省原油2500万吨,产生507亿元社会效益

报告还指出,“可降解塑料”并不等同于低环境影响。我国中大城市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推广可降解塑料可能既不能减少石油资源消耗,也不能降低环境影响。

pic_653755

用废弃矿泉水瓶和塑料袋制作的凳子。新华社 图

塑料工业消耗全球8%的石油

12月28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报告。据介绍,这项研究持续了近一年,首次系统量化了中国塑料产品的环境足迹,分析了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报告显示,塑料消费给全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截至2015年,人类累计排放了约6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接近80%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或遗弃。到2019年底,全球塑料累计消费量约100亿吨,其中传统塑料88亿吨,约60%累积在自然环境之中。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曹淑艳表示,塑料最初因为寿命长、耐用为人们所青睐,但当它被排放到环境中之后,耐用成了塑料突出的缺点,也成为塑料环境污染问题所在。

当前,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但是曹淑艳强调,陆地的微塑料污染规模可能较海洋污染高4~23倍,“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陆地可能成为微塑料的一个定时炸弹。

塑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消耗了大量能源。曹淑艳称,数据显示塑料工业目前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其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4%。如果仍以目前的惯性模式发展,到2050年,全球塑料年产量可能达16亿吨,将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预算总额(2情景)的15%。

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与消费国,塑料生产与消费总体仍处于增长通道。报告称,1949~1990年,我国初级形态塑料生产累计产量为2000万吨;但从1991年以来,初级形态塑料生产急速攀升,截至2019年,全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累计已超过10亿吨。

图片 1.png

中国初级形态塑料生产量

以2017年为例,扣除建筑领域、出口、服装及二级以上间接消费塑料产品之外,平均到每户中国家庭的塑料消费量约86公斤,来自大宗消费的数量为82 公斤,来自微消费的数量为4公斤。

其中,包装与建筑是两大主要消耗领域。曹淑艳介绍,终端消费中像塑料杯等生活用品一类的直接消费占比并不高,更多的是被动消费,例如快递与外卖包装、购物袋等。各类包装占到了塑料消费的60%。

“可降解”不等同于低环境影响

中国现已出台的塑料相关政策提到了生物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例如,2016 年年底发布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 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

据悉,可降解塑料是指能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最终变成二氧化碳、水及其他无机物质的塑料。降解需要一定环境条件,如果不具备微生物生活条件,降解会很慢。

将传统塑料替换成可降解塑料是否更环保呢?曹淑艳介绍,研究显示并不一定如此。塑料的制作手段及用后处理方式,决定着它们碳排放的大小。从制作手段来看,可降解塑料不见得百分之百是用可再生生物资源制得的,它也可能来自石油基。从用后处理方式看,填埋还是焚烧,决定了碳排放量大小,继而决定其环境影响。如果处置的方式是焚烧,石油基的可降解塑料比不可降解塑料更不环保。

“可降解并不是低环境影响的代名词,但也不能说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是错误的政策。”曹淑艳表示,鉴于我国中大城市垃圾处理是以焚烧为主,在这类地区推广可降解塑料可能既不能减少石油资源消耗,也不能降低环境影响。但如果把可降解塑料放在资金比较缺乏、生活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的区域,就是更好的应用。

因此她强调,塑料问题不能单靠可降解解决,也不能单靠垃圾分类解决,它需要综合、系统的决策。根本方法要推动塑料经济从开环的线性模式走向闭环的循环模式,这是一场从理念、技术、管理及生产、消费的系统性变革。

她认为,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关键在于促进易回收的塑料实现100%回收,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的循环性能,实现减量发展与平衡发展。报告建议,在生产上游突破生物基全降解塑料的工艺、产能、产量与成本约束,在制造及流通部门增强绿色产品、循环再用包装的设计研发能力,在流通环节加强可量化的监管能力,并在末端处理环节提升用后塑料的分类与材料化回收能力。

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减少塑料原料对耗竭性资源特别是石油的依赖,开发可再生资源来源的塑料原料,减少不必要包装、开发易回收且易再资源化的包装等。

“十四五”中国家庭塑料消费有望减少10%

报告还建议,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塑料管理机制,重点是对塑料产品制定强制回收目录,出台塑料分类技术规范。同时试点塑料押金制度,配套回收系统与押金返还途径,对塑料袋、一次性塑料产品实行“费改税”。此外,创建塑料信用机制,在供应侧禁止生产对环境危害严重且末端处理困难的塑料种类。

曹淑艳称,未来的“塑控”需要抓住超市、餐饮店等热点场所,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热点产品,捆绑及赠品型销售和包装型搭售等热点行为,在生产者包装设计、外卖餐具利用模式、物流包装利用模式和塑料回收分类方面创新。

研究团队估算,通过对塑料全产业链管理,“十四五”中国可减少传统塑料消费 1180 万吨,避免塑料焚烧 620 万吨;预计到“十四五”期末的 2025 年,中国家庭塑料消费有望在 2017 年的基础上减少10%;到 2035 年,在 2017 年的基础上减少 25%,即每户在2025年与2035年分别减少10公斤和25公斤。

由此,算上“禁止、限制、替代”等措施和减量焚烧的贡献,可以累计节省原油 2500 万吨,比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亚军长庆油田全年的原油产量(2377 万吨)还多近 5%。同时减排 1.1 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35个500兆瓦煤电厂的全年碳排放量。“减塑”的总社会效益为 507 亿元,这部分收益可以满足减量焚烧的 620 万吨塑料的化学回收工艺的建设与运行。


实习生刘芳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