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火箭军通信兵不一般!走近无形战场“千里眼、顺风耳”

南方都市报APP • 军情集结号
原创2021-01-04 20:25

在火箭军官兵眼中,俞细文是一个看问题深刻、爱钻研的“85后”通信兵,常年身处练兵备战最前沿,入伍16年来,他日复一日战斗在无形战场。

WechatIMG390.jpeg

火箭军某通信团四级军士长俞细文。通讯员刘明松摄

曾经下连不到半年,他就成为单位最快上岗,具备独立执勤资格的操作号手,多次在军事技能比武中斩获荣誉,并一步步成长为网络管理领域的行家里手,被火箭军评为“信通尖兵”。

近日,南都军情集结号走近火箭军某团,探寻身处无形战场的“千里眼”“顺风耳”都有啥绝活?作为火箭军“信通尖兵”的俞细文为何不一般?

导弹通信尖兵

一份“战备清单”一句“战前留言”

在俞细文所在的火箭军部队,担负多项重大使命任务,履行着当主力打头阵、当“王牌”作“底牌”的职责。

WechatIMG393.jpeg

俞细文在野外训练场联通卫星设备。 通讯员刘明松摄

战备意识强的俞细文,手里有一份详细的“战备清单”,每次执行任务时,他的“战备清单”都发挥了不少作用。

在一次演练中,俞细文作为编组成员参与保障任务。指挥所内,70多个席位严阵以待,每个席位电脑都有大量指挥数据,软硬件能否高效运转,直接关乎作战命令、数据等诸多作战文书的传输。

演练开始前,俞细文拿出他的“战备清单”,从输入法、压缩软件、浏览器到信息代码、指挥平台,逐条逐项打勾销号,最后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他的战备清单不仅能在任务中显威,日常故障排除同样奏效”,火箭军某团何磊明提到,有一次凌晨1点,办公网断了,俞细文二话不说,立即带着2名号手赶到现场。从设备运行到网络联通性,从线路节点到应用认证网关服务器,俞细文逐项打勾检查核实,最终确认为环路网络信道出现问题。

“通信保障就是战位打仗,如果平时训练不严格,到了战时就容易吃亏。”经过俞细文和战友彻夜抢修,网络恢复正常。

递请战书、写战地家书和录战斗留言,每当执行重大任务“战斗”前,俞细文所在部队都会组织这样一场特殊活动,一旦部队闻令而动,通信保障将如影随形。面对镜头,俞细文曾留下了这样一句“战前遗言”:战场保通,胜战托底,宁舍生命、不辱使命。

在一次装备升级轮训,俞细文迎来挑战。当时适逢部队信息网络装备全面升级换代,他所在的单位担负着指挥所信息保障和安全防护的重任,相当于把脉现代战场的“中枢神经”。

一字一码,千军万马,数据关系战场成败。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指挥顺畅是先决条件,时间紧迫容不得丝毫懈怠和闪失。面对复杂的通信网系、全新的操作平台、精尖的系统软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任务难度很大。

就在室领导犯难时,俞细文站了出来,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一个月内完成任务。那段时间,俞细文只要有空就铆在机房,反复钻研,遇到难题就向专家请教。不到一个月,他把装备调试完毕,率先独立上岗,具备战备值班能力。

那年7月,战区按照融入作战、全程全网、体系保障的思路,组织信息网络要素编组联训,导演部下发网络病毒,检验部队临机处置能力。一台备份电脑因系统故障,在规定时限内未能完成特情处置。

这时,假如不将这台备份故障电脑情况上报,既不用担心扣分也不易被发现;而如实上报,则可能失去唾手可得的“第一”。俞细文选择如实上报情况,虽然单位在联演中丢了分,却因此收获了好作风。 

唯一“兵教员”

“活学活用”创新理论到练兵备战

在部队官兵眼中,俞细文还是个出了名的“理论迷”,唯一爱好就是看书学习,唯一的贵宾卡是购书的VIP,驻地新华书店成了他经常光顾的“打卡地”。

WechatIMG391.jpeg

俞细文在机房检查网络状态。 通讯员刘明松摄

大学生士兵梁顺祥从广东沿海城市入伍,家庭条件优越,是典型的“网生一代”,业余时间经常沉迷于“一人一机一世界”。

与网络相比,他认为专业和理论学习枯燥无聊,存在抵触情绪。新兵下连后,他就开始盘算着“退伍倒计时”, 成天无精打采,训练也总是“慢半拍”。

发现这一问题后,俞细文主动靠上去,给小梁讲“强军梦想”与“个人梦想”关系,教他专业和理论学习窍门;他粤语口音重、普通话不标准,俞细文鼓励他积极参加“理论讲习所”“烽火讲武堂”;他军事素质好,又让他当军体小教员。

渐渐地,小梁找到了通向“梦想之门”的“金钥匙”,从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变成“阳光战士”,还当上了理论学习小组长。

理论学习在练兵备战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有一年9月,火箭军两年一次的院校政治理论教学岗位练兵比武如期举行。参赛的选手都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俞细文受邀担任此次比武的评委。

邀请一个兵担任这个层次比武的评委,在火箭军还是首次。俞细文娓娓道来、精辟独到的点评,就连在场的老教授也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他经常下连队、入校园作理论宣讲辅导,还成为基地理论轻骑队唯一的“兵教员”。

“好战士好在哪?在我们看来,这个战士不简单,俞细文能将党的创新理论‘活学活用’到部队练兵备战中。”火箭军某团政委于军善介绍,他善用具体事例、详实数据、直观图表,把讲道理和讲故事、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拉近了理论与现实距离。听起来有趣、学起来有劲、悟起来有味。

热心“活雷锋”

对自己“抠门”对贫困生大方

走出军营,俞细文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对自己很“抠门”,对贫困学生大方的俞细文,每个月工资到账后都会把工资一部分分给资助的贫困生。

早在2013年5月,俞细文探亲休假时,了解到村里有部分孩子因贫困面临失学。他走村串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在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资助5名孩子,直至他们完成学业。从那时起,俞细文萌发尽己之力帮助更多贫困学生的想法。

曾桃香是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一名贫困女生、品学兼优,因家庭贫穷,一度产生辍学的念头。俞细文得知后,想方设法给她筹措学费、生活费、邮寄复习资料,还定期写信鼓励她。在他的帮助下,曾桃香去年高考以616分的成绩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

驻地龙川小学一名叫熊跃蕾的同学,父亲患白血病,姐姐上大学,家庭贫困导致她性格内向,不愿和同学交往。俞细文了解这一情况后,专程来到学校看望小蕾并与她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资助她一定的助学金,至今没有间断,还经常给她购买学习用品,鼓励她自信自强。

随着俞细文助学扶贫的事迹在军内外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2013年,在团党委支持下,成立了“俞细文志愿服务队”。近年来,俞细文和他的爱心团队创新实践联合助学方式,与驻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建立联系点,与当地少数民族特困学生结成对子。

俞细文入伍后定期到医院无偿献血,至今累计达9000毫升,相当于2个成人体内的血量。他还签订协议,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捐助造血干细胞。

年初,国内新冠疫情最严重时,俞细文和他的爱心团队千方百计筹措捐赠了100套医用隔离衣、50套防护服、2万只口罩。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爱人没有固定工作,孩子还在上小学,父母都生活在农村。他平日省吃俭用,一部手机用了近10年,戴的手表是几十块钱的电子表。

他的爱人说,俞细文多年没有添过一件新衣,至今一家三口还挤在贷款购买的50多平米的房子里。

7年多来,俞细文和他的“爱心团队”,给贵州、西藏等省、区33所学校2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爱心,援建37个“爱心书角”, 资助28名学生考上大学,帮助102名失学孩子重返校园。


南都记者潘珊菊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