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警惕这六种算法,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鉴定
原创2021-01-08 13:07

近年来,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通出行、旅游住宿、订餐外卖、网络游戏等生活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大型平台企业。当你在使用这些APP时,你是否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网络游戏抽检概率不明、网络消费促销规则繁复、评价结果失真等问题?

2021年1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呼吁网络经营者运用算法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服务应当全面客观,反对仅以所谓“精准”推荐代替公共选项,利用消费者信息占有不足,实施片面诱导、从中渔利。

微信图片_20210108113254.jpg

“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


这六种算法应用问题

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

中消协在座谈会上提到,上述这些问题的背后,核心是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根据消费者投诉、有关调查和相关报道,网络领域涉及消费者权益的算法应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六种: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流量算法。

推荐算法通过监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踪轨迹,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进行商业营销,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看到的与旁人无异,导致知情、选择不足。评价算法通过运用刷单等方式,编造虚假高分评价,或者隐匿中评、差评,使真实评价无法显现。

排名算法指的是平台经营者制定的各类排名榜,声称基于消费者好评率、销量等,对各行业或商品服务类别进行排序,引导消费者选择,但具体如何计算得出的难以知晓。还有的混淆竞价排名与自然排名,左右消费者决策。概率算法指有奖销售、抽奖兑换等算法程序不透明,实际中奖概率缺乏管控。流量算法指一些平台利用所处优势地位通过算法在流量分配、搜索排名等方面设置障碍和限制,控制平台内经营者开展交易,影响公平竞争和消费者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就价格算法而言就涉及大数据杀熟、网络消费促销规则繁复等多个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这类算法造成选择性目标伤害。


中消协呼吁:

加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

此前有自媒体大V 发布文章《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指出一个引发很多共鸣的现象——作者开通美团会员之后,发现在同一家常点的店铺、同一时间下单,配送到同一位置,会员的配送费(6元)却比非会员的配送费(2元)要高。

针对“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早在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将日趋严格。

中消协指出,算法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经营者可以利用算法提升经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利用算法钻法律的漏洞,实施违法违规行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些常见的网络消费领域不公平算法应用,具有技术性和隐蔽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消费者很难通过个体力量与之抗衡。如果任其无序发展,一方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竞争,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消费者面临数据算法压榨,成为技术欺凌的对象,甚至被算法扭曲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沦为平台经营者的掌中“玩物”。


中消协反对平台利用个人数据画像

实施价格歧视、价格混淆等销售策略

为更好保护网络领域消费者权益,有效规制算法应用中的问题,切实解决消费者维权难现象。中消协建议,算法应用背后潜藏着经营者的价值观念,网络经营者算法应用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网络经营者在运用算法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服务时应当全面客观,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消协反对平台仅以所谓“精准”推荐代替公共选项,利用消费者信息占有不足,实施片面诱导,从中渔利。反对平台利用消费者个人数据画像,采取算法应用,锁定特殊消费群体,实施价格歧视、价格混淆等销售策略。反对平台利用技术手段,欺骗、隐瞒真实情况,欺凌消费者,或者实施不正当竞争。反对平台利用人性弱点,扭曲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算法应用不公针对的是普遍的社会大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中消协希望社会各界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共同做好社会监督,促进算法应用的公平、合理,防止经营者利用算法作恶。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如果您有相关线索

欢迎发送邮件到

nandujianding@qq.com

也可通过微信

搜索“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微信号:ndlab2020)

与“鉴定君”随时互动



编辑:杨丽云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