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揭晓。其中,短视频现场新闻类一等奖获奖作品共6件,南方都市报“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位列其中。
这个短视频系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记者有哪些创作体会?评委如何点评这篇文章?
2020年12月下旬,《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第32届中国经济新闻奖新闻评论类评委官建文,南方都市报、N视频编导、视频记者李琳。
创作过程:三人全能团队,鲜活展现返乡青年创业风貌
是继续留在城市奋斗找寻立根之所,还是返回家乡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这恐怕是让每个独自在外打拼的青年都会选择困难的灵魂拷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青年力量逐渐壮大之际,青年如何选择,影响着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乎我们的未来。
在无数个疑虑与自我拷问过后,这代青年中的某些人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一条不那么拥挤,却同样行进艰难的路——返乡创业。
2019年起,南方都市报推出3期“返乡创业”人物报道。“2019年时,我们拍摄了一期中山大学毕业生返乡做茶农带领乡人脱贫的人物报道。可能更多年轻人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城市,但这些青年愿意回到老家,改变家乡,也让我们开始关注当代青年的力量。”
△中大学霸弃高薪回乡种茶,与妻子当起茶农夫妇,一年卖出600万
“这些有目标、有志气、有想法的青年人,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是怎么发展的。”为了呈现新时代中国青年改变生活的力量,记录青年的精神风貌,2020年南方都市报又适时推出了讲述当代青年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刻画更多新时代青年榜样。目前已推出8期。
中山大学学霸毕业返乡创业养鸡;85后放弃家族生意,返乡务农爱上小龙虾;广东IT男辞职世界500强回乡卖荔枝;海归女生返乡做柑农,自创“玫瑰柑”品牌……
这些在各自领域里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是“青年+”报道的重点。而对这些报道人物的选取也经历了一个“浪里淘金”的过程。
南方都市报记者李琳介绍,典型人物线索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互联网中的广泛搜索,根据关键词找寻相关信息,某些报道对象在网上可能仅有一两句相关介绍,再通过这些信息找到对方的社交网站,建立联系。
在拍摄之前,记者首先要对所拍摄的行业领域进行比较全面的把握,对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教育信息,以及对方从出生到长大的几个重要节点进行了解。同时,对实地可以拍摄哪些镜头进行预设。
带着预期去拍摄,再在现场随机应变。拍摄团队深入一线,跟随受访者进行现场体验,在鲜活记录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故事和奋斗历程的同时,展示乡村美景,带领受众云游中国美丽乡村。
“青年+”的三人团队,李琳、董梓浩、刘威,每个人都会编会导能拍能剪,承包了从策划到拍摄、剪辑、后期的全流程。
评委点评:好题材+好内容+趣味呈现塑造好的报道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第三十二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类评委官建文点评道:
大学生海归、立足农村、种养创业——这几个关键词勾勒出几位“新农民”鲜明的形象。南方都市报“青年+返乡创业”系列短视频,生动地展现出这组“新农民”群像,获得中国经济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一等奖。
报道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材好、准,有很高的传播价值。从程序员变身“山鸡王”的张柏铭、自创“玫瑰柑”品牌的海归女邓迪方、正在构建草龟产业链的“龟农”沈文昌,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市场化运营,与传统农民大不一样,是现阶段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是能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聚焦他们,反映他们创业的艰辛与快乐,让人们看到了农村正在发生的、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
近两年,短视频成为“风口”,几乎全民都在拍短视频、看短视频,但绝大多数短视频都偏重娱乐,“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仿佛短视频是为娱乐而生,因娱乐而火。
中国经济新闻奖设立“短视频现场新闻”奖,意在提倡、鼓励利用短视频传播硬新闻、播报具有高社会价值的信息。从推荐参评的数十件作品来看,经济媒体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青年+返乡创业”系列等多件作品获一等奖,实至名归。
“短视频现场新闻奖”要求既有新闻性还要有现场感,新闻人物报道,除突出其新闻价值外,要注意用镜头、画面呈现事实。
南方都市报这组短视频报道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到现场拍摄,让新闻人物自己说话,人物、场景自然切换,在5分钟之内,用声音、画面简明而相对完整地展示新闻人物的事业、事迹与心路历程,这是颇不容易的。
这组报道,从短视频的技术要求来看,画面的拍摄、剪辑、组合、构图,镜头的推拉,人物与景物、静态与动态画面的切换,等等,还是挺不错的。
当然,纸媒做视频,才刚刚起步,用传统电视台的标准衡量当然还有不小差距。相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纸媒的视频数量会增加,技术会不断提升。
创作经验:短视频,首先得让人看得下去!
“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记录人物故事,主要聚焦三个主题:一是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青年力量,二是科技创业、文化创业的高知典范,三是互联网+时代创业的农村网红。
人物报道,永远是新闻创作最为关注的主题。如何用短视频形式将人物故事讲得专业又可视性强?
李琳表示:“我觉得视频首先还是得让人看得下去,视频的内核是这些人的故事,因此要挖掘他们为什么做选择,选择的背后承受着怎样的压力。然后用讲故事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观众看的时候感受到趣味,有故事性。”
为此,“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是这样做的。
No.1
运用趣味拍摄手法捕捉现场细节
恬静优美的秀山丽水、生动逗趣的动物集群,“青年+返乡创业”系列短视频为受众呈现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打造出微纪录片的质感,增强视频的观赏性及趣味性。
李琳表示团队在现场拍摄过程中经常灵光一闪,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并以特殊的拍摄视角和手法来呈现,每段视频都有每段视频的特点。
比如在“中大学霸毕业返乡创业养鸡”视频中,记者刘威会在现场追着鸡跑、鹅跑;在“考研一分之差落榜,90后潮汕小伙返乡养小龙虾,一年卖500万”视频中,记者董梓浩把小虾苗取出来,在镜头上垫一层纸巾,拍摄的画面就有一种水墨风的感觉。
No.2
以青年力量感染受众,真情实感触达受众内心
在乡村长大,到城市读书,是当代许多青年的成长模式。当他们学成归乡建设家园,这股青年新力量势必会与传统农村、传统农业产生碰撞。这也是许多青年正在经历的。
“青年+”中的青年以90后为主,他们为何做出返乡创业的选择?他们为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做出哪些努力?在此过程中他们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最后又得到什么结果?“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试图展现当代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能力走出的一条崭新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受众看到他们身上的一些青年文化和青年力量”,这也是“青年+”团队在创作中想向受众传递的。
报道播出后,这些青年精神能给予受众力量。同时,对受访者来说,外界的认可也为他们正在坚持的事业提供信心与验证。
No.3
多媒介立体化传播
相比文字,短视频的呈现形式虽更直观生动,能调动起受众的感官刺激,但因为时长的局限,故事中的许多细节不能完整呈现。
针对这一问题,“青年+返乡创业”系列报道把适合用视频呈现的用镜头语言去表现,细节特别丰富的就用文字稿、报纸去呈现,在各大平台编发,扩大传播范围。
点击看文章《因一通电话,潮汕90后大学生辞大城市工作,回家养鹅》
“返乡创业”系列报道推出后,线上线下反响颇大,被学习强国、广东共青团等媒体广泛转载,并获得了中国经济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类一等奖。
来源: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
编辑:郭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