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芯荒荒”,多家车企巨头要减产!半导体板块遭热捧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1-01-14 18:56

连日来,受芯片短缺消息的持续影响,半导体板块再度活跃市场,无论是半导体板块的基金还是股票都在大涨。

 429x405_60001a430f84f.png

图:1月14日,半导体概念股板块行情,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1月14日,半导体概念板块整体涨1.2%,芯源微以15.04%领涨,沪硅产业-U、赛微电子、芯原股份-U、中瓷电子等8个半导体概念股涨幅超过了10%。

  

芯片开启涨价模式

半导体板块的大涨,与半导体产品最近的不断涨价有着密切关系。

自2020年11月份以来,受到晶圆、封测产能吃紧,产品缺货等影响,半导体全产业链多个环节陆续都开启了涨价模式,从2020年11月27日开始,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陆续涨价。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超过20家芯片企业发布涨价通知,从披露来看,涨价幅度平均在10%~20%之间。 

根据数据宝梳理,汽车芯片概念股有18只,市值合计1.5万亿元。随着半导体产能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等消息的到来,半导体板块内多只个股先后结束回调,股价开启上涨模式。新年1月以来,这18只个股平均上涨4.19%,跑赢同期沪指(2.79%)。 

 621x314_60001a432f3cf.png


全球汽车缺芯,车企巨头被迫减产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传出,因为芯片供应不足,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陆续进入局部停产状态。央视也进一步报道,大众汽车部分车型的关键零部件因芯片供给不足,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此次芯片短缺,将导致车身稳定系统和车载电脑等核心模块无法生产。

不仅仅的中国车企出现芯片短缺问题,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出现短缺潮,包括大众、福特、丰田和日产等汽车企业被迫削减产量。

据央视财经报道,本月8日,福特汽车表示,由于半导体芯片短缺,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工厂生产线被迫提前停产。而日产汽车也表示,半导体芯片无法满足需求,迫使他们不得不调整日本工厂的产量。

菲亚特克莱斯勒近日宣布将暂时关闭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工厂,以及位于墨西哥的一家小型SUV工厂。

 

为何会出现芯片短缺潮? 

据悉,如今大多数汽车都至少需应用40多种芯片,而高端车型更是多达150种,只要有部分缺乏,就会影响生产。

据市场人士分析,此次芯片短缺最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出现在芯片的上游企业。受疫情影响,海外规模较大的晶圆厂和封测厂陆续宣布停产,11月份意法半导体罢工事件持续发酵,造成全球半导体缺货严重,涨价和供给不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此外,由于疫情的原因,人们居家办公,市场对智能手机和电脑所使用芯片的需求增加,半导体芯片公司纷纷将生产重心转向了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当汽车制造商陆续开始恢复生产后,半导体芯片却无法保障充足的供应,进而导致了眼下汽车产业面临的困境。

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曾表态说,半导体芯片从生产到交货,大概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自新冠肺炎疫情在部分国家逐渐消退以来,半导体行业未能以足够快的速度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汽车需求的“意外增长”。

 

自制国产芯片寻求出路

针对汽车产业芯片短缺问题,1月13日,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芯片短缺从12月份下旬开始,对2021年一季度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有可能会对二季度产生影响。”

1月13日,中汽协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未来将有望迎来持续快速增长。但也需要注意,近期出现的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运行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汽车的芯片,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外。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75亿美元,其中,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约占全球的4.5%。

为了避免在芯片上被人“卡脖子”,越来越多的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开始以自研或者与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芯片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比亚迪,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比亚迪半导体全资子公司,自主研发车规级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汽车芯片的巨头。也因此,在这波半导体缺货潮中,比亚迪牛气地表示,自己拥有一套产业链,不仅不缺芯,还产能过剩。

2018年4月,智能电动汽车企业零跑汽车宣布与大华股份联合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于2019年第二季度进行实车测试。零跑是除特斯拉外中国首家宣布自研芯片的新能源车企。2020年10月,零跑汽车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凌芯01智能驾驶芯片。 

2020年5月,北汽集团与Imagination集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北京核芯达科技有限公司。据该公司的CEO李慎威介绍,新公司的建立就是为了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寻求自我创新的新道路,研发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芯”。

2020年10月,吉利控股的亿咖通科技与安谋科技中国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芯擎科技,研发目标定位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微控制器等汽车芯片,将在今年发布首款7nm车规级芯片。

就在日前,中国造车新势力之一的蔚来汽车CEO李斌在回应“规划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的传闻时表示,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并不难,比手机芯片容易,蔚来会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除了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努力之外,芯片自制也获得了国家政府的支持。2020年9月,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该联盟融合汽车和芯片两大产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组建,包括整车企业、汽车芯片企业、汽车电子供应商、汽车软件供应商、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共70余家企事业单位,旨在建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补齐行业短板。

可以预见,未来提升国内汽车芯片自主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芯片供应链,将成为我国车企的头等大事。

 

作者:南都全媒体研究员 卢若情

编辑:卢若情,管玉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