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夏嘉雯 实习生韩畅 1月15日,“追逐潘鹤的足迹”——雕塑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交流会于1月15日在广州雕塑公园召开。交流会上,除了缅怀著名雕塑家潘鹤,现场多位雕塑界大咖还以雕塑艺术为媒,为广州雕塑公园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嘉宾在交流会上发言。
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引路人,潘鹤一直扎根在岭南文化这片沃土上,创造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展现时代精神的杰作。他独特的雕塑艺术思想让雕塑走向户外。1996年,潘鹤先生把他的艺术理念贯之新的实践,将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相融合,积极筹建广州雕塑公园,这也是全国最早的雕塑主题专类公园。
目前,广州雕塑公园内收藏了潘鹤先生6座雕塑作品,其中包括了成名作《当我长大的时候》、语文课本插图中的《艰苦岁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主图《大刀进行曲》等重要历史记忆雕塑作品。
为了表达对潘鹤工匠精神的纪念、传承与弘扬,与会嘉宾倡议在广州雕塑公园选址创设“潘鹤纪念园”,并成立艺术专家顾问团队,共同推进精品雕塑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广州雕塑公园的品质,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广州雕塑公园艺术平台的载体作用。
“广州雕塑公园应该是要营造市民的共享空间,为市民感受美感熏陶提供场所。”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建议,广州雕塑公园可以参照美术馆或者艺术馆的操作体系和运作方式,加强策展人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进行策划。此外,展陈方式也要“动”起来,加强雕塑与市民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经典的雕塑作品加上流动的展览,广州雕塑公园有望打造成广州、广东乃至世界具有辨识度的雕塑公园。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认为,广州雕塑公园将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相融合,承载了雕塑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的璀璨成果,是广州一处宝贵的户外艺术博物馆。在日后的发展中,他建议广州雕塑公园加大与各美术教学、研究、策展机构的及联系交流,通过举办各种专题展进一步加强户外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性。
如何加强雕塑与市民的互动?广州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杨珍妮则建议增加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段,丰富市民的参观体验,同时要保证雕塑作品的一贯高水平,让广州雕塑公园成为市民享受艺术、享受风景的好去处。
编辑:夏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