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党代会“新区势”,“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区”机遇可期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1-25 11:30

800x361_600d2927de8a9.jpg

NA04_NA04_0440@600_337.jpg

1月是总结与开局之月,深圳区级党代会与两会相继召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影响了生产生活,各区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的艰难战役中,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迎来“双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特区新的发展传奇将如何书写?

1月22日,福田、宝安、龙岗、光明、坪山五区同时召开党代会;加上不久前召开党代会的罗湖、南山、龙华,以及上周六召开的大鹏新区党工委工作会议。深圳区域过去一年的发展图谱与未来蓝图已经基本绘就。在疫情阴影之下,各区经济数据纷纷实现了“深V反弹”,彰显了深圳强韧的发展底色。

南山仍是当之无愧的经济第一区,也是唯一的“六千亿”俱乐部成员,“十四五”更是瞄准了“万亿级”城区的目标。福田与龙岗2020年预计GDP均在4800亿元左右,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福田以三大引擎为牵引,2021年GDP预期增长6.8%左右,荣耀等一批高端产业落户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而在疫情冲击之下,宝安去年GDP预计在4000亿元左右,2021年的预期增长则定在7%左右。盐田区2020年则实现了5.8%的增速,是全市唯一全年保持正增长的行政区。

“双区”建设带来了诸多利好,各区加速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罗湖提出了新的城区定位“湾区枢纽 万象罗湖”,规划一批大项目带动片区的统筹发展;龙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布局数字经济十大产业集群;光明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未来将代表深圳乃至中国参与全球的科技竞争……

跨过2020年,各区取得还不错的成绩。迎来2021年,新的未来正等着去开创。


福田:

三大引擎推动下

中央创新区锋芒渐露

过去一年,对于福田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凭借ACT模式获得成为深圳唯一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殊荣的集体。防控疫情的同时,福田经济在第二季度实现逆势上扬,凭借惠企措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在无地可用的情况下挖掘存量空间,还新增了超两万个学位。站在新30年的起点,福田将通过三大引擎的推动力,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时尚产业,让中央创新区的锋芒再度呈现。

疫情伊始,福田排查发现了全省首例确诊病例、全省首例境外输入病例。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经济发展,通过实行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防疫惠企政策“福企”十一条、“福企”新十条、“1+9+N”产业资金政策,落实资金30余亿元、惠及企业近3万家,减税降费新增超过200亿元、居全市第一,为企业雪中送炭。

服务业密集、社消零强劲是福田的优势。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初期,福田区通过推出消费券、设立健康消费专区等举措,让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在去年3月率先转正。凭借一系列惠企、惠民举措,福田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3.0%回升到三季度的3.6%,逆势而进格局显现。

过去一年对于福田也是荣誉满载的一年。前有ACT模式受到国家表彰,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的后劲在这一年也逐渐凸显——香蜜湖片区、皇岗口岸批量释放土地空间157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实现拓展。17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718亿元、创历史新高,市级重大项目进度居全市第一。此外,福田在“四新”项目、非房地产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20%、58.9%,投资结构显著优化,带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至628.5亿元。

从实施惠企政策到挖掘存量空间再到投资结构优化,不难看出福田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的决心。2020年,福田区引入龙头企业26家,新增市级总部企业23家,荣耀终端等龙头企业落地运行,头部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高度建成区,早在2013年福田就被称为基本没有新地可用,经济发展触到了土地供应限制的“天花板”。吸引企业落户的同时,必然要保障民生事业才能留住人才。

作为全市首位人才集中地,福田区去年引进超4万人才,同时完成了19所中小学建设,“双十工程”10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全面交付,新增学位2.04万座,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学位缺口”问题。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年,也是福田新三十年再出发的起步年。根据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福田区将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突出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在热度不断西移的当下,福田区正通过悄然布局,逐渐崭露中央创新区的头角。

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福田区委区政府研究提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8%左右。“三大新引擎”是福田保持长期战略优势的根本所在。

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方面,将推动出台深圳园区总体规划,全面落实“1+N”规划体系,推动出台合作区条例。推动科研管理创新机制“政策包”落地见效,争取将合作区改革创新事项纳入第二批综合改革授权清单。加快皇岗口岸重建,新改造升级15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建设“湾区芯谷”等科研新基地。

在拆除历史违建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也将迎来动工消息,接下来,福田将加快完成空间规划、综合交通等8大专项规划编制,启动建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国际演艺中心。

作为服务业集中区,环中心公园活力圈的建设除了推进华富村、华富北棚改等项目外,还将开展三星工业区、福田村等更新项目。同时,探索“公园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中心公园与周边片区功能互动、融合共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罗湖:

最新定位

“湾区枢纽 万象罗湖”

大项目带动统筹发展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38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密度居全市第三。

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6%。

作为深圳最早的高密度建成区,如何打破空间限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形成集聚?罗湖区不久前举行的七届五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立足于“湾区枢纽 万象罗湖”的新定位,罗湖将按照“一主两区三带”的产业格局,增强产业新动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片区统筹发展,用好改革开展综合试点,紧抓城市更新金钥匙腾挪更多发展空间,全面推动罗湖经济高质量发展。

罗湖底气从哪里来?首先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罗湖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将加快构建“1+4+2”现代产业体系。同时,通过城市更新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并打出一系列产业政策帮扶措施,吸引企业和人才落地。

据悉,“1+4+2”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强化金融业、商贸业、商务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提升黄金珠宝和文化创意两大特色产业,既体现了罗湖作为“湾区枢纽”的功能,也折射出缤纷万象的罗湖气质。

目标有了,路径怎么走?目前,罗湖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出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商贸业、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共有三个方案。将以深化数字人民币改革试点为牵引,进一步推动现代金融在罗湖的集聚发展。以口岸经济带建设为载体,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为主要目标,部署“大湾区免税城”建设等龙头标杆性项目,以此带动罗湖商贸业整体转型升级。

在新兴产业方面,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罗湖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等一批重大战略加速落地,也引进了中金岭南、奥拓电子、银泰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与龙头企业。接下来,罗湖将深入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构建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方面要有所作为,尤其是要强化补科技创新短板。同时,通过引进与培育,在罗湖的新兴产业领域聚集一批龙头企业,提升罗湖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支撑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同时引进大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多个片区错位发展,必然能带来产业的多点开花。罗湖又有哪些大项目将要落地?除了已经熟知的蔡屋围、湖贝统筹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华润笋岗中心等项目外,大湾区综合枢纽、大湾区免税城、黄金钻石金融中心、数字人民币试点区等项目也备受瞩目。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大湾区免税城。罗湖将积极争取市内免税政策落地,打造高端免税消费中心。发挥国贸大厦毗邻罗湖口岸优势,引进优质港货、国际精品、国货精品,优化提升国贸大厦周边道路、交通等配套环境,提供优良消费体验,推动境外消费回流和国货精品走出去。

作为拥有三个口岸,未来还将拥有2个高铁站的罗湖,将发挥罗湖火车站、口岸、地铁综合优势,打造通达四方、往来便利的湾区综合枢纽。在深圳火车站引入11号、17号线,实现与1号、9号全面换乘,建设超级地铁枢纽站;实施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加快引入高铁;加快形成深圳站、罗湖北站两大高铁枢纽,实现口岸、高铁、城际无缝衔接,人流、物流高效流通。


南山:

高位过坎实现“深V反转”

5年瞄准打造万亿级城区

2020年,广东GDP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作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压舱石”之一,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深V反转”的“广东经济第一区”——南山区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南山区党代会报告提出,“到2025年,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基本建成,本地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迈入“万亿俱乐部”是南山为“十四五”发展许下的美好愿景。

面对复杂的发展局势,2020年,南山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深V反转”,预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现辖区税收17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6亿元。作为广东省内唯一的“六千亿俱乐部会员”,“十三五”期间,南山区本地生产总值已经从3715亿元连跨“三个千亿”大关,广东经济第一区地位更加稳固的同时,中国新硅谷的气质更加凸显。

截至2020年,已有181家上市公司在这片18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壮大,大约1平方公里就能找到一家上市公司,因为强劲的科创基因,南山区以深圳1/10左右的人口和土地,聚集起深圳70%以上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更产出了超过全市1/5的GDP。与此同时,阿里、高通、空客、ABB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将国际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南山,一条东西走向、贯通深圳湾、后海、蛇口和前海等片区的湾区总部经济带已经初现端倪。

“十三五”期间,在“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双轮驱动之下,广东经济第一区的基底如磐石愈加稳固。以5年基本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打造万亿级城区为目标,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南山的GDP名义增速年均要达到9.3%左右,高位过坎压力不可谓不大。毫无疑问,创新是南山立下“万元俱乐部”五年晋级计划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目前,超过50家龙头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了南山,并已形成了以中兴、腾讯等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迈瑞医疗、大族激光、中集海工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主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大疆、优必选、奥比中光等高成长企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开创新局。

接下五年,要如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先行区?围绕“创新”做文章,南山提出通过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主动服务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改革创新再出发。一方面,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此外,南山还将发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势,加快鹏城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更多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南山而言,打响“开门红”至关重要,在高位过坎的压力下,如何多方面综合考虑,避免急于求成是开好头的关键。南山区提出按照本地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全方位服务“双区”建设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坚持内外双向发力,依托国内大循环形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最强引力场,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贡献南山力量、南山方案。


盐田

产业兴盐 创新驱动

初步预计GDP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初步预计,2020年盐田区GDP增速5.8%,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创近17年来最好水平,是全市唯一从年初开始一直保持正增长的行政区,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回首这一年,开局不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盐田区第一时间进入“战疫”状态,“一问二测三扫码四放行”社区小区卡口防控模式等抗疫经验全市推广,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核酸检测方法全球推广,向世界展现了盐田科技硬核力量。 

疫情稳步防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疫情之下,盐田区没有放松,始终坚持产业兴盐,深化创新驱动,成绩不俗。盐田区招商大会等招商活动成效显著,成功引进百果园、海王集团、深国际、深圳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等4个百亿级总部和一大批优质企业,全年新增商事主体8229户,增长近70%。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成立盐田区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研究院,培育引进华西工程科技(深圳)等90余家企业。盐田河临港产业带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0%,“一轴三心三组团”格局初具规模。小梅沙片区更新单元一期、全省第一家美高梅大酒店全面开工。田心工业区片区完成规划编制,成为全市第三个重点更新单元。创智核片区百万平方米用地改造拉开序幕。沙保片区获批退网并完成更新概念规划研究。 

另一方面,盐田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盐田港东港区开工建设,“整船换装”“船边自提”“抵港直装”等监管创新模式落地实施,跨境电商、中转集拼、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8月、9月连续刷新全球单一码头单月记录,全年累计实现吞吐量1334.85万标箱,增长2.1%,再创历史新高。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深入推进

沙头角口岸重建概念规划编制完成,“一核四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深港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区域范例加快打造。 

盐田的山海魅力在2020年进一步绽放,离不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盐田区通过系统思维进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通车运营,二期首座车站封顶,19.5公里海滨栈道全线贯通,海景路等12条道路品质提升工程全部完工,69公里半山公园带、深盐路景观提升工程即将建成,东西相连、山海相通的慢行交通系统基本成型。一批公园、花景大道、花漾街区、社区共建花园高标准建成,盐田全域四季花开、美丽蝶变。 

未来一年,盐田仍旧有诸多值得你我期待的发展,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6.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新一年,盐田区瞄准500强、百亿级、金融服务类等企业总部和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力争引进2-3家产业生态主导型总部企业、一批产值税收贡献大、成长能力强、技术行业领先的优质企业项目。 

新一年,盐田区将加快东港区大型深水泊位建设,推进港口设施智慧化、港区管理智能化,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发展“高端制造+金融”“保税仓储+物流+金融”等高端业态,构建全球维修检测产业集群,促进综保区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一年,盐田区将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打造0.73平方公里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推进中英街改造提升,融入深港口岸经济带,抢抓财政部同意深圳在市内建设免税店的机遇,加快沙头角口岸重建,打造国际一流的免税购物中心,尽早建成大湾区首个免税消费标杆项目。


宝安: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1号文件聚焦工业互联网

随着深圳发展重心一路西移,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宝安,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宝安如何利用好绝佳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加快产业升级,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区党代会提出,在2021年以及“十四五”期间,宝安将抢抓“双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加速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在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新的篇章。

2020年,宝安GDP增速在第三季度逆势转正,全年10场重大项目和空间资源对接会签约项目192宗、投资3461亿元。“十三五”期间,宝安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个千亿大关、预期达到4000亿元左右,区域综合竞争力、工业实力、投资潜力、创新和营商环境分别居全国百强区第八、第五、第四、第二。此外,在过去年五年,宝安区引进中科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和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大力实施规上国高“双迈进”工程,规上工业企业3681家、全市第一,国高企业5842家、全省第一。

2020年,宝安城区面貌显著改善。滨海文化公园一期开园,“湾区之光”(摩天轮)建成,“湾区之声”(演艺中心)封顶,滨海廊桥示范段建成,“新老三馆”建设加快,湾区书城成功落地。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2021年,宝安具体部署了包括:构建高质量发展的“1+2+6”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打造民生幸福样板城区等十个方面工作,以此开启宝安高质量发展新纪元。据悉,宝安地区生产总值在2021年预期增长7%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宝安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为《宝安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讨论稿)》(下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从生态构建、平台支撑、应用赋能、集聚发展、人才培育等5个方面,提出十大举措:一是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二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三是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四是发展壮大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五是引导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六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七是促进工业互联网集聚发展;八是加强工业互联网产融精准对接;九是健全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十是深化工业互联网交流合作。

这并不是突然之举。作为制造业大区、工业强区,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40年间,宝安区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但仍然面临经济质量不高、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等问题。而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早在2020年3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宝安区便成为全国唯一区级工业互联网专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

接下来,宝安将坚持“近中远”相结合,科学谋划推进。近期则是抓好2021年的“十项具体工作”。中期则是完成好“十四五”规划,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先锋样板城区,打造一个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创新力、高质量发展、欣欣向荣的美丽宝安。


龙岗:

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 发展战略全新升级 

2020年,龙岗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4800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1%,连续突破3000亿、4000亿两个千亿大关,超额完成规划的3900亿元目标值。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784.59亿元,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600亿元、规模全市第一,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八成,牢牢把住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以及深圳创新大区的地位。

与龙岗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相比,更让人期待的,无疑是龙岗区全新的目标定位以及全面升级的发展战略。

龙岗党代会报告提出,龙岗要突出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龙岗”;要突出能级提升,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深圳“东部中心”;要突出高端优质,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高地”;要突出量质齐升,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显然,这四个目标定位涵盖龙岗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等方方面面,是基于对过往龙岗的全面总结而提出的对未来龙岗的全新期待。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定位,龙岗也对现有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升级。 在龙岗区六届三次党代会上,龙岗创新提出了“双核引领、多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即,以大运新城和坂雪岗科技城为核心,引领龙岗东部、西部双翼齐飞,同时构建“4+9”多轮驱动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大区高质量发展。两年来,在该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新城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各个重点区域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全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芯两核多支点”便是在“双核引领,多轮驱动”的基础上,升级迭代而来。

何为“一芯两核多支点”?“一芯”,就是湾东智芯,主要是发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科研创新功能和龙岗中心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纳入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范围,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和香港青年创业的重要基地;打造文体辉映、往来便捷、产城融合的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

“两核”,就是东西双核。西核是信息数字核,主要是充分发挥坂雪岗科技城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罗山芯谷、甘坑新镇等产业空间为载体,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联动南湾云创小镇、布吉新城等周边区域,构建多层次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万亿级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东核是低碳智造核,重点推进深圳国际低碳城、宝龙科技城、东部高铁新城发展建设,打造创新强劲、产业活跃、交通互联、服务完备、环境美好、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深圳东部枢纽门户。“多支点”,就是在“一芯两核”辐射带动下,以区内重点区域为载体,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支撑龙岗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促进龙岗全域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

这一全新的发展战略,由“大运新城”升级而来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无疑被赋予了更多期待;而原来的“东核”升级为“一芯”,深圳国际低碳城、宝龙科技城、东部高铁新城成为了新的“东核”。定位的升级,也为各个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龙华: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全力建设“数字龙华”

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在龙华的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龙华”一再被提及。未来,龙华区将着力打造“数字龙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字价值化的理念,构建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龙华区是深圳的产业大区,但区内产业仍存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规模不够大、集聚度不够高、顶尖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偏少、企业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不难看出,龙华区具有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强烈需求。

2020年11月6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龙华区委书记王卫介绍“建设数字龙华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情况。龙华区先行一步擎起了“数字经济”大旗。

在建设“数字龙华”的摸索过程中,龙华区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1+N+1”思路:第一个“1”即数字经济先行区的目标;“N”是数字经济若干个产业区块,龙华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专业化园区为支撑、区块化发展为路径的思路,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第三个“1”是政策工具箱保障体系,主要涵盖空间、人才、科技、金融、信息、项目、平台等七方面要素。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原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对“数字龙华”建设颇为赞赏。他认为,未来产业与数字经济高度契合,龙华区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有必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深圳国家高新区龙华片区内打造一座“未来产业城”,作为数字经济建设的实体抓手,成为深圳未来战略布局的新支点。

龙华区决策咨询委员、美团公司党委书记、集团办秘书长钟永健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物质消费持续扩大,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三大创新的支持,首先是科技应用的支持,通过数据的流动释放更多人力的红利;其次,制度管理的创新,以便支持各种智能设备在城市中更好地运作;其三,产业结构创新,让工业更好地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典范,美团公司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已经入驻龙华,看中的正是龙华区在上述领域的创新优势。

“产业数字化助力传统产业另辟赛道、数字产业化引领数字经济开疆扩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龙华)院长曾大军建议,充分发挥龙华在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产业的已有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领域的深度创新应用,以富士康、三一云都为中心节点,打造工业人工智能新高地。

在党代会报告中,曾大军的建议思路进一步被印证。龙华区提出,未来将着重打造数字经济十大产业集群。接下来,龙华区将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区块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数字文化、时尚创意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光明:

抢抓光明科学城建设机遇 

乘势而上发展势头迅猛

就经济总量而言,光明区并未排在全市各区前列,但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抢抓光明科学城建设机遇,乘势而上,成为深圳发展势头最猛板块之一。

时间回溯至五年前,偏僻、荒凉是人们对光明的主要印象,除了一饱光明乳鸽的口福驱动,深圳市民鲜少来到这个位于深圳西北方的城区。直至“十二五”末,光明GDP仅681亿元。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科学城,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揭牌成立,光明区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

和多年前建立光明农场一样,光明再一次被赋予历史使命,这一次是建设光明科学城,未来代表深圳市、广东省乃至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随后,光明科学城地位不断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深圳承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主要是光明区。

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指出,“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光明科学城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明确了光明科学城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地位。

如今,光明区的发展定位实现从“市级战略”到“国家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科学成为光明的崭新名片。

而过去五年,光明区各条战线取得标志性成绩、实现历史性跨越。如,综合粒子设施等22个装置平台快速汇集,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突破100个;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的681亿元增至约1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640家增至13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40家增至1486家,商事主体从4.9万户增至14.2万户。

2020年,光明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上半年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增速全市第一。

未来一段时间,光明科学城建设仍旧是光明区发展主旋律。光明区一届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光明区将紧紧围绕“1+2+3+2”总体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决打好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攻坚战、持久战,牢牢把握光明未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到2035年,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基本建成,光明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成为支撑深圳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的“关键一极”,成为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精彩样本。届时,一座高质量、高颜值的崭新城区将惊艳于世人眼前。


坪山:

坚定实施创新战略 

东部中心城区加速崛起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创新坪山建设,到2025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到2030年,成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一流科创城区;到2035年,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城区。”这是坪山区党代会报告描绘的目标。展望新征程,坪山将如何更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新任务?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坪山坚定实施创新坪山战略,圆满完成“十三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年均增速居全市前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10家增加到555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由34个增加到110个,高层次人才由126人增加到586人,博士数量达807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604件增加到1791件;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从1.9万个增加到4.8万个;高等教育实现群聚式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医院3家,病床数量增加5倍;地铁14、16号线开工建设……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坪山发出三个“能不能”之问,对创新坪山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考,探寻解决方案。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坪山能不能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方位,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面对深圳提前15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出一个城市范例的任务要求,坪山能不能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坪山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面对创新坪山建设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的重要窗口期,坪山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坪山的发展实践证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之路是一条可行之路,也是一条必行之路,在面对新时代命题下,继续深化这一发展理念,解答三个“能不能”之问,继续为坪山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坪山通过全力构建起支撑创新坪山发展的“四梁八柱”,让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东部中心城区正加速崛起。


大鹏:

向海发展向海图强 

打造“三城三湾一区”产业格局

以“海”为关键字梳理大鹏新区党工委工作报告,不难窥见未来大鹏的新目标:到2025年,新区要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关键时期,大鹏将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劲头,蕴藏哪些发展潜力?

生态是新区立区之本,也是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永续动力。新区以最严的标准保护生态环境,2020年生态环境各项指数再创新高,新区也因此增添国字号招牌——“中国天然氧吧”。

新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的“大鹏开发模式”,率先在坝光片区初见成效。32平方公里的坝光片区,整片采用“海绵城市”技术保护和开发,建设面积仅占18%,公共绿地占到27%,超过70%山海林湖原貌被完整保存。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强劲引擎。新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打造深圳东部的新增长极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大鹏湾畔,金沙湾国际乐园即将建成开放,南澳旅游专用口岸将动工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体验中心土地整备正紧锣密鼓进行;大亚湾畔,西涌沙滩综合整治后重新开放,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海洋大学落户大鹏……一批向海发展的重大项目、海洋重器,正在推进大鹏新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的步伐。

未来,新区将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食品、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滨海旅游等特色海洋产业,全面推动新区向海发展;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设,重点推进海洋大学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落户新区,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大鹏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大鹏新区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新征程,就要走好第一步,把握好“十四五”。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大有可为、必有作为的五年。从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定位、发展目标来看,大鹏新区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目前,新区启动了新一轮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确定打造“三城三湾一区”向海发展的产业格局——包括建设葵涌综合服务新城、大鹏旅游服务小城、新大旅游服务小城、科技创新湾、海洋经济湾、滨海文旅湾、大鹏半岛主体旅游景区,绘就向海而兴的宏伟蓝图。

统筹:郭锐川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张一鎏 陈紫嫣 蒋津津 颜鹏 邱墨山 陈蓉谢宇野 谢粤蕾 见习记者 刘诗豪 

编辑:向丽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