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活动预告 | 蔡骏的首部半自传体新书《春夜》分享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1-26 10:24

悬疑小说如何草蛇灰线?

类型大咖如何突破创作壁垒?

工厂时代的故事为何让后工厂时代的我们感动?

上海人怎么温和地走进上海的“春夜”?

悬疑爱好者们有福了!1月28日(本周四)晚8:00-9:30,国内悬疑大神、著名作家蔡骏将做客南都读书俱乐部,分享他的首部半自传体新书《春夜》,并将与读者进行线上的交流互动。

IMG_4537.JPG

扫码加小南,可受邀进群

《春夜》是蔡骏的最新扛鼎力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文中“我”的父辈工作半生的春申厂的历史和围绕工厂发生的两起悬案:

当年,与“三浦友和”竞争副厂长的技术高手王建军制作“永动机”壮志未酬,被谋杀身亡。老厂长车祸身亡后,“我”在父辈对当年的追忆中,巧合听闻此案。正在“我”和伙伴“破案”的过程中,新厂长“三浦友和”又在春申厂即将被出售之际,和工人救厂的集资同时失踪。

为了找到真凶,也为了完成已去世的老厂长对我的托梦,我们开始了对“三浦友和”漫长的寻找。而世事流转,春申厂老工人风采逝去,小辈们也有了新的生活,但 “将厂长捉回来”的执念依然清晰。

最终,我们在巴黎见到了落拓的“三浦友和”,却发现,一切悬案都与他无关。回忆往事,虽然仍有疑惑和怅然,但与春申厂有关的众人,终于达成了和解。

IMG_4485.JPG

这部小说仍有大量蔡骏擅长的悬疑推理元素,以一种奇诡、怀疑的氛围,烘托出了新旧世纪之交,工厂工人以及工人子弟生活的起伏和心理的不安。虽然不再是典型的悬疑小说,但是作者在这类作品上的积累仍使全书读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推理、探案的元素完美地融入了作品的氛围,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

而相比于之前的作品,《春夜》又蕴含了作者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所思所感,是一部风格突破之作。与蔡骏之前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乐观与豁达,讲述深流涌动的社会关怀故事,写照出亲切而真实的工人群体生活,展现当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工人群体及他们的后代真诚与执着的精神世界。它唤起了了几代人的工业记忆,在上海这个宏阔的工业背景和历史文化纵深之中,以充满悬疑色彩的艺术处理方式密切关注社会现实。

小说的语言极有特色。有力的短句和排比营造出了一种剖析自身、拷问内心的力量感。而南方方言词汇的运用、散文诗一般的叙述,既刻画出了上海这座大都市鲜明的海派风情,又营造了一种距离感,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超越现实、直指内心的风格体验。第一人称的叙述,又时刻将随着作者语言遨游太虚的读者拉回现实——文中人物的异想天开、困惑迷惘或是坚毅追寻,通过作者的妙语,超越理性的理解,直接传递给读者,将读者“拉”入作品的空间,分享书中人物的命运哀乐。

IMG_4483.JPG

著名作家蔡骏

蔡骏被誉为“中国悬疑第一人”。自2001年起,已出版《无尽之夏》《镇墓兽》《谋杀似水年华》《最漫长的那一夜》《天机》等三十余部作品,累积发行1400万册。其作品被翻译为英、法、俄、德、日、韩、泰、越等十余个语种。数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认为,类型小说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从悬疑小说作家并轨到纯文学轨道上,蔡骏做到了游刃有余。颜慧说:“我们都读过王安忆笔下的上海,陈丹燕的上海,或者是金宇澄的上海。而蔡骏用大量的文学人物的名字和上海的标志性地标相互交织,构建起他自己的一个上海。”

而《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指出,蔡骏在这些年的创作中发展出一种“夜晚的美学”:以夜晚为方法,包含了大量具有时代感的信息、人物、符号,去审视我们的生活和时代,审视自我和历史。

IMG_4217.JPG

扫码加小南,受邀加入南都读者俱乐部,与文艺大咖面对面!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