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开幕。荔湾区人民政府区长毕锐明代表荔湾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2016-2019年荔湾区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23.59亿元,年均增长5.0%(注:2020年GDP数据暂未公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5:25:74.5调整为2020年的0.4:27.8:71.8。
其中,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左右。“十三五”期间新增“四上”企业1065家,广州工控集团、广州幸福中心等一大批高质高新企业项目落户荔湾。
落地项目150个,新增市场主体7.53万户
荔湾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54家,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21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7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率49.4%,技改总投资37.57亿元。“十三五”期间,荔湾区财政科技投入12.56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45.66亿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4.4万件、1.48万件,年均增长59.1%、16.2%。企业获省级以上科技发明类奖项16个。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67人,区高层次人才、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人。
“十三五”期间落地项目150个,其中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13个、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加大重点企业扶持,累计投入资金超1.4亿元,帮助企业办理动产抵押融资13.26亿元。实有市场主体13.25万户,年均增长9.4%;累计新增市场主体7.53万户,比“十二五”增长49%。新增外资企业1164家,年均增速13.9%。
多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778亿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投入使用
白鹅潭商务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纳入市重点平台,地区发展规划获市批复,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商办面积增至2200万平方米以上,江岸线延伸至10公里;土地整备全面提速,已成功出让地块22个,骆驼服饰等一批总部型企业入驻,被列为广州城市治理榜“最具发展潜力功能区”。
海龙科创区建设按下“快进键”,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白鹤沙、海北地块30万平方米居住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已成功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13个;12个地块纳入广州市新型产业用地(M0)选址范围,一批创新配套设施建设加速。
“十三五”期间新增省重点项目1个,市重点项目73个,区重点项目243个,总投资2778亿元。立白中心等一批产业项目已建成使用,荔胜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省“三馆合一”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广信花地湾地块重新盘活、广船地块央企总部首期项目开工,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动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即将投入使用,87万平方米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健康方舟”建设基本完成。
“数字一张图”政务服务体系优化,事项办结时限压减64%
近年来,荔湾在全市率先设立营商环境发展中心,组建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承接市级行政职权143项、市级公共服务事项138项。简化企业开办流程,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整合7部门469项业务,实施“一环节”办理、“一网通办”、“一窗通取”,开办企业最快0.5天办结。上线30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关联使用203种电子证照,办事材料压减率达30.7%。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推动数据共享和监管应用。打造智慧政务“1+N”模式,实现业务“就近办”“马上办”。“数字政府”建设再提速,“数字一张图”政务服务应用体系持续优化,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办结时限压减64%。
出台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全区标图建库面积27.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4%。20条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8条已获批实施、12条正开展前期工作。大坦沙城市更新驶入快车道。18个旧厂改造项目加快推进,6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已竣工验收54个,6个“混合改造”试点深入推进。12个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1127个“散乱污”场所完成整治,物流园全面关停。44个专业市场转型疏解,部分转型为创新社区和品牌展示中心。
2021年将推进135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投资超300亿元
荔湾区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果,城市综合功能示范区、广州西翼CBD、岭南文化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上新水平,岭南文化辐射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一带两区”进入产业导入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集聚明显提高,“数字政府”“智慧荔湾”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荔湾区将重点建设广州西翼CBD(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完成白鹅潭商务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完善“1+11”网络组团结构,高品质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助力打造广州“强中心”。全面启动106个地块的土地整备及开发,完成聚龙湾片区首期启动区征拆,加快白鹅潭核心区、石围塘片区、塞坝口组团等征拆工作,争取出让30个地块。推动芳村站、西塱站地铁综合体、陆居路、聚龙湾等项目尽快开工。
推进广佛出口放射线系统工程(二期)、聚龙湾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东沙隧道、广佛大桥系统工程、如意大桥、平安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铁10、11、13、22、28号线建设,争取高铁站落地,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
今年荔湾区将推进年度投资超300亿元的135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亿元。强化产业链招商,完成签约项目50个、落地项目80个,协议投资总额超500亿元,吸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落地。
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珠江钢琴创梦园、1906科技园等一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及珠江西岸“云与人工智能”产业枢纽。
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重要节点。推动采芝林中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立白综合科技园、广州国际医药港、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等项目建设,汇聚更多“大院大所大平台”。提质增速高标准建设海龙科创区,制定实施面向2035高质量发展规划,争取4-5个项目主体封顶。
采写:南都记者 李宛真
编辑:李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