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吴笋林 实习生 王依晨 聂卓欣 1月28日,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标志着正式进入2021年广州市“两会”时间。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白云)律师事务所主任郑子殷向大会递交了一份提案,面对市民对于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巨大需求,建议广州探索“以管代限”政策,尽早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试点,并引入共享电动自行车服务。
据郑子殷介绍,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广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高达300多万辆,且每年新增超50万辆。这说明电动自行车成很多家庭必备交通工具,但也反映实施禁摩限电政策的广州,实则处于电动自行车“禁而不止”局面。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不少电动自行车在交通道路和横街窄巷上横冲直撞、险象环生、造成事故等现象比比皆是,日渐成为城市痛点。
2021年底,是2016年生效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不准上道路行驶的通告》的截至时间。因此,如何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出行具有现实意义。
2019年5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生效,电动自行车迎来新国标,《规范》对电动自行车速度、重量、防火等指标做出了强制性要求。该政策实施后1个月内,广州共组织统一行动3次,查扣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超4.3万辆,后者超标的达1.5万多辆。此后广州组织的多次行动也发现类似问题。另有相关报道显示,为降低电动自行车被查扣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少市民选择不符合国标电动自行车的重要原因,这带来了管理上的悖论。
2006年《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通过后,同年依据这一规定,广州通过“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决议并获批,且延续至今。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却与日俱增,政策与需求的矛盾由来已久。
郑子殷认为,除超标问题,广州还存在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多,充电火灾多等问题。但广州未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登记管理,这点对比省内城市是滞后的。省内大多数城市,包括深圳、佛山、肇庆、阳江等已实行相关措施。另与上述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安徽合肥、云南昆明等引进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城市,私家超标电动自行车呈持续下降趋势。在“以管代限”方面,广州的探索、引导有限。
郑子殷透露,广州已三度以地方规定形式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但该政策是否成功难以评估。他建议在考虑是否续期之前,开展科学、慎重的研讨,寻求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只堵不疏难彻底解决问题,应当堵、疏并举。”郑子殷介绍,已有广州媒体通过调研发现市民普遍对电动自行车恢复路权、实施上牌登记管理等需求突出,“以管代限”的呼声大。
他认为,广州应借鉴省内城市经验,尽早拟定规划并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可采取从局部试点再逐渐推广的方式。登记上牌有助力规范及相对集中管理,提高破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有助力官方及时排查车辆以便更新换代。电子拍摄系统有望在登记上牌后发挥重要作用,对违法违规行为实现实时监测。有关部门还可研究对登记上牌电动自行车是否可以安装芯片,通过大数据应用手段监测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如有违法行为通过适度处罚予以杜绝。登记上牌后,还可出台针对性法规和措施,完善管理。
郑子殷认为,广州还可通过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社会共治,加快淘汰私家超标电动自行车进程。其中,共享电动自行车普遍有可严格限速,符合国标,集中充电,购买保险等优点,具备车况自检、违章警报及处罚、追踪防盗、定点还车、全流程管理等功能。
他建议,共享电动自行车可先在增城区作为试点,总结经验后再将其纳入广州总体交通发展规划,并在从化、花都、南沙、番禺、白云、黄埔等郊区或公共交通相对不完善的区域予以推广。有关部门可参照共享单车经验,以新国标、集中换电、限速、大数据管理等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作为前提条件,进行公开招标和总量控制,并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探索共享单车地方标准的制定和落实。
编辑:赵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广州十大新闻&2021广州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