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能参与国家航天项目非常有意义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2-02 00:20

湾区访谈小.jpg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粤港澳高校合作发展已有哪些基础和经验?各方未来将如何发挥所长紧密合作?即日起,我们推出“港澳大学校长湾区访谈录”系列报道,专访港澳多所高校负责人,展望大湾区高等教育及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蓝图。

香港高校应当抓住机会,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产业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1月21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谈到。

香港理工大学是第一所由府资助,提供工科教育的院校。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该校在大湾区开展科研与技术转移、培养科技人才、孵化创新产业的重要基地。2020年,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项目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2020年底,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南都记者曾专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负责设计、制造了此次“嫦五”登月采样使用的近距离摄影机、表层取样器和封存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

1月21日,滕锦光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他表示,香港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与内地高校、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合作,致力于将自身科研优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滕锦光透露,未来学校将从多个方面入手,鼓励师生走进大湾区。

微信图片_20210201101038.jpg


【南都对话

“将致力于把香港理工大学高水平的办学经验带到佛山”

南都: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于2000年成立。其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整体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滕锦光: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香港高校的老师获得了越来越多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机会。基于这一个背景,我们很早就在深圳设立了独立的研究院,作为我们在内地的延伸校园和科研基地,鼓励和支持更多香港理工大学老师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深圳研究院已成为香港理工大学部署在大湾区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学校的老师参与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量科研项目,同时还与国家、各省市政府及业界合作,开展科技研发,纵横向项目累计超过700项,涉及光电通讯、建设与环境、高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药物开发等多个领域。研究院现已成立16个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和3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

此外,我们还以深圳研究院为依托,成立了具有公益属性的创业中心,为年轻的创业者们提供产学研发空间与资金、技术支持,现已成功孵化了大批优秀创业团队。

南都:作为2020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香港理工大学佛山校区正在紧张筹建中,目前进展如何?该校区未来将承担怎样的角色?

滕锦光: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的办学项目,学校与佛山市政府已签订谅解备忘录。早在2020年1月份,我们就已经召开了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建设办公室第一次理事会,但是疫情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准备工作有所延后,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细节在商讨中

希望在疫情缓和后,我们可以与佛山市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完成提交筹办申请的工作,以继续推进项目,争取佛山校区早日落成。

过去,由于香港土地有限,学校在本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缚于空间。而佛山校区的建设,可以让香港理工大学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扩容,也使我们有空间建设一些大型实验室。我们也希望能通过佛山校区,与更多内地企业合作,将我们的优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并推向市场。

我们将致力于把香港理工大学高水平的办学经验带到佛山,为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相信,这将成为香港理工大学在大湾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难得发展契机。

南都:香港理工大学未来几年在对外合作方面还有哪些目标与规划?

滕锦光:接下来我们的对外合作将主要分为科研和教学两个方向。科研方面,我们希望能与各级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将更多的科研项目与内地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基础科研成果到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其中,我们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设立的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该院目前已获深圳市政府承诺提供5000万元的研究经费与场地等支持,用于进行智慧城市方面的研究。

我们希望这种先进技术与发展需求或资金市场的有机结合是可持续的。未来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鼓励更多老师参与其中,合作范围也不会只局限于深圳。

在教学合作方面,我们希望与内地高校开展更多的联合培养项目。其中,我们和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建立起很好的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我们也在2018年与深圳大学合作创建了“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该学院集合两校优质资源,吸收国际顶尖高校和企业加入,共同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交流会等活动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其打造成一个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及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平台。

香港高校的基础科研可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

南都:你如何看待香港善于培养科技人才,但本土科创产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你认为未来可以如何改善?

滕锦光:科创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作为支撑,单靠学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香港高校所做的科研以基础研究为主,所取得的成果固然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础,但要想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还需要更多的应用型、转化型研究与商业化开发。

作为重要的传统贸易港口,香港有着繁荣的商业环境,但也受到土地稀缺、人工高企的制约。 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香港的制造业有过兴盛的时期,但到现在本土制造业已经稀少。

过去几十年,许多本土企业都比较重视回报周期更短的房地产、金融等产业,相比之下,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科创产业则很难成为港企的投资首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科创产业的缺失。

这几年香港特区政府在科创领域投放的资源越来越多,高校和业界对其也越发重视,相信在下一个阶段,香港在科创产业发展方面会有明显的进步。

相比之下,内地的产业需求丰富、链条完整,因此香港高校应当抓住机会,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产业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只有这样,香港高校的基础研究力量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才能受益于香港高校的科研力量。

南都:在推动香港科创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香港理工大学做出了哪些努力?

滕锦光:香港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秉持着校训的精神,学校自创立之日起就以支持香港产业发展为己任。

在学科建设方面,香港理工大学一直紧跟香港社会的发展步调,以应用科学、工程、医疗、管理等学科见长。我们的酒店管理、设计、纺织、物理治疗等特色专业更为相关产业填补人才缺口作出了独特、卓越贡献。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从自身学科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立多个跨学科研究院,推动香港理工大学师生在做好研究的基础上朝着应用转化方向更进一步。

此外,我们也一直非常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校方还为此设立了型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学生的小型创业项目。下一步,我们还计划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创新与创业课程,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创业创新理念,并让部分同学获得系统化培训乃至实践机会。

“大湾区是香港年轻人了解国家的窗口”

南都:在你看来,目前粤港两地的交流合作存在哪些壁垒?可以从哪些方面破除这些障碍?

滕锦光:香港与内地制度不同,在人员交流和资源流通方面也受到限制。就科研合作而言,科研经费“过河”仍不顺畅是目前摆在两地学者面前的难题。这直接导致了大湾区各地的学术机构之间虽有合作机制,但常常需要各自申领经费,很难真正拧成一股绳。

我认为解决方式之一,是将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科研资源集中在一起,设立各地均认可的统一专项基金。对于需要资助的项目,不问属地,统一拨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各地人才与资源聚集起来,共同解决大湾区在发展中遇到的科技瓶颈问题。

南都:林郑月娥近期发布施政报告,提到将资助1亿港元帮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你怎么看待这个计划?

滕锦光:我认为这个计划非常好,它将成为吸引香港年轻人走进大湾区的一大驱动力。香港的年轻一代需要对我们的国家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我希望香港年轻人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到大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未来,香港势必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年轻人的参与是重要元素。

南都:我们此前专访了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他带领的团队参与了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你对此有何感想?对于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团队,学校是否有扶持计划?

滕锦光:香港理工大学是香港唯一拥有国内外太空任务实战经验的高等院校,自2010年起在国家的太空探测项目方面一直不遗余力。

为支持国家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启亮率领团队,于2011年开始研发一套精密的 “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用以进行月面采样及封装,协助嫦娥五号任务取得成功。

香港能够参与国家的航天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来可借此机会支持国家发展航天事业,二来表示国家对我们科研能力的认同和信任,当然事实证明我们的确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这次任务中,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展示出坚实的科研能力及锐意创新的精神,圆满完成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我感到非常骄傲。

而香港理工大学亦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支持航天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希望能得到国家及香港特区政府更多的支持。 我们希望能争取到一部分月壤,开展相关的科学及技术研究,例如对月壤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科研实力很强,在全球的排名也很高,学系的科研团队可以就月壤作为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如果未来要在月球上建造科学研究基地,就可以探讨是否可以利用月壤透过3D打印技术建造基地结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南都: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对于学生的发展,你有何期望?

滕锦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香港理工大学遵循的教育理念,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同时能够用自己坚实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多年来,香港理工大学坚持将服务学习纳入学生的必修内容和综合考评,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利用他们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服务有需要的人。

我们的学生在香港、内地乃至海外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零距离接触有需要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服务学习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情国情,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滕锦光

现年57岁,198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1990年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他先后在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任教,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出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9年7月,他正式履新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港澳大学校长湾区访谈录”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实习生 翁安琪 南都记者 林子沛 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港事传真

4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