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建设“公园之城”:打造500米见园的公园服务半径网络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1-02-04 16:05

南都讯   2月4日上午,珠海市人民政府“美丽珠海 公园之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苑平介绍了“美丽珠海 公园之城”建设的相关情况。据悉,2017年,珠海启动实施“美丽珠海”系列行动,“公园之城”作为其中核心内容,自建设规划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全面构建“都市特色”“社区村居”“水网湿地”“森林郊野”四大公园体系,“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网络,是市委市政府对珠海市民的庄重承诺。”

WechatIMG5320.jpeg


               

珠海已建成各类公园733个

刘苑平介绍,在各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0年底,珠海已建成各类公园733个,基本形成“都市特色”“社区村居”“水网湿地”“森林郊野”四位一体的公园绿地体系,实现了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5公里可达综合公园,10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其中,“香洲区社区体育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香山湖公园、海天公园为代表的“珠海市民公园建设项目”在全国近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第八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2020年度“民生示范工程”。

“公园之城”建设显著提升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助力珠海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珠海园林绿化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2017年以来,先后编制了《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珠海市城市绿线规划》和《美丽珠海-公园之城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规划,为“公园之城”建设绘就了蓝图、预留了空间,提出构建“都市特色”“社区村居”“水网湿地”“森林郊野”四大公园体系,并通过林荫道、绿道、环山步道、堤围连接成绿色网络。

7722x4279_58171e384eb57085e89526957b2d14

野狸岛公园。 南都资料图

新建和改造市政特色公园43个

据介绍,为推动“公园之城”建设目标稳步落地。按照“市级市建、区级区建”的原则,市区两级将公园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重点公园和配套公共空间改造列为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坚持“全市一盘棋”,推进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陆地与海岛各类公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实施“公园之城”行动以来,新建和改造市政特色公园43个、社区公园185个。同步实施“千里绿廊”“彩色飘带”行动,营造了36处景观绿廊、53处多彩立面和113处繁花节点,建成绿道约1290公里、健康步道约133公里,串联起大大小小的公园,使整个城市形成点、线、面、环有机结合的绿化生态景观体系,真正成为“公园里的城市”。

2019年9月,《珠海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我市园林绿化的法律空白。2020年以来,围绕《条例》实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评价办法》《“绿色图章”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编制了园林绿化工程《(防灾)施工标准》《(防灾)树种选择指引》等行业标准,初步建立了“1+N”园林绿化政策体系,为园林绿化行业健康精细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实现公园“触手可及”“出门可见”

刘苑平介绍,珠海的“公园之城”有六大亮点。

一是注重整合生态资源,打造了一批精品特色公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开发25米等高线以下的山体资源,将城市里自然体系下的绿化资源开发出来。在公园建设中,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山、水、草木等生态特征,充分发掘原生地貌的景观优势。香山湖公园就是参考该理念建设而成,达到“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效果,成为了新的城市名片以及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二是见缝插绿建设社区公园,实现公园“触手可及”“出门可见”。优先选择边角插花地块、市容市貌脏乱地块、老旧小区居民集中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块,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为市民就近提供休闲健身、文娱活动的场所,真正把公园修建到了市民的家门口。为有效解决边角插花地块土地权属复杂、用地功能性质不一的问题,社区公园用地遵循“三不”原则,“不改变土地权属,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征用土地”,并且承诺建成后对居民免费开放,赢得了相关土地权属单位的理解与支持,确保了社区公园迅速落地见效。

三是推进城市山地步道建设,实现“山体可达可看可憩”。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拓展现状山体登山步道体系的可达性、功能性和服务性,推进老少皆宜的无障碍山地健康步道体系建设。其中,凤凰山山地步道规划全长9.9公里,串联起香山湖公园、香山驿站、海天公园;板樟山山地步道规划全长13.5公里,串联起圆明新园、白莲洞公园、吉大水库、景山公园。目前,两条山地步道的示范段均已建成开放。

四是注重人文关怀,使公园服务功能更有品质。通过合理搭配“乔、灌、花、草”,营造疏朗通透、移步换景的疏林草地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充裕、优美的运动游憩场地。通过增设公厕、休憩平台、文体设施、儿童乐园、林荫停车场等设施,让公园的休闲、健身、文化功能渗透到城市生活中。比如,结合我市“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在绿道驿站、市政公园、社区公园、小游园配套建设了一批既实用又兼具“颜值”的公厕,满足了市民的如厕需求,也提升了城市文明品质。

五是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绿色海绵公园。在保持公园绿地原有功能基础上,因地制宜增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海绵设施,充分发挥公园绿地蓄水、净水功能,有效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香山湖公园、金山公园正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香山湖公园利用庞大的水系,采用“蓄、净、用、排”措施,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金山公园能够在暴雨后5小时内有效防涝蓄水,对周边区域发挥了巨大的调蓄作用。

六是开展认建认养,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捐资、认建、认养等形式,参与园林绿化的建设和养护。2020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出台了《园林绿化认建认养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认建认养工作,将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

新建香山湖公园四期、海天公园二期

刘苑平表示,“十四五”时期,是珠海实现从“小而美”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型跨越的关键期。将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目标规划建设“公园之城”,为珠海打造为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高质量编制完成《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以“补充、提升、优化、调整”策略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使城市绿色资源生态价值充分释放。

二是持续推进“公园之城”“千里绿廊”“彩色飘带”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全市2021年计划新建香山湖公园四期、海天公园二期等市政特色公园8个,鹤州、城东等社区公园12个,健康步道30公里,林荫道22公里,多彩立面和繁花节点25处。

三是加快推动《园林绿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准则》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出台实施,进一步完善园林绿化政策体系,为“公园之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采写:记者朱鹏景

编辑:朱鹏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