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和腾讯又掐了起来。字节跳动旗下抖音起诉腾讯涉嫌垄断并索赔9000万元,称腾讯的微信、QQ以“短视频整治”为由,对抖音实施长达三年的封禁和分享限制,腾讯回应称此举为恶意构陷,将起诉对方违法侵权。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自2020年底《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国内首例发生在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反垄断诉讼,该案件判决结果也会成为经济法领域的风向标。
南都记者回溯过去十年发现,2011年到202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这期间智能手机成为生活标配,腾讯推出微信,快手、小米、知乎、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企业相继成立,人们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吃饭有外卖、出门有网约车、无聊可以打几把排位,刷几条短视频、挣钱可以考虑直播带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每个场景背后个个都是战场,战斗围绕流量展开。“千团大战”、“网约车大战”、“百播大战”、“外卖补贴战”……路径也都相似——融资、烧钱补贴迅速积累用户,扩大市场规模,把竞争对手熬死或者走向合并,成为细分领域的霸主,登陆资本市场。
时间拉回至现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格局基本成型,互联网的霸主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依然是霸主,社交、搜索少有搅局成功者,此外,十年间崛起的TMD(头条系、美团、滴滴)更是让竞争者意识到,互联网赛道的竞争很难容下“老三”。业内人打趣称,坐拥流量、资金、技术等优势的老大和老二“干仗”,老三往往“退群”。但在电商领域,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市值已超越京东。
波澜壮阔的烧钱补贴大战已成为过去,资本逐渐回归理性,且在政府的规范下,“赢家通吃”的丛林法则或许不再适用,随着流量红利的消退,下一个十年的机会在哪?
“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为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市场空间。”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告诉南都记者。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最先感到凉意的是互联网巨头,而腾讯着名的“赛马机制”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移动端产品上,同一个类型的产品多个团队开发,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微信的诞生和发展。同时看到即时通讯风口的还有刚建立小米的雷军,2010年12月推出米聊,比微信还要早一个月,用户数量猛增到100万。
米聊第一版发布后的一次聚餐中,雷军曾表示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的成功性将大大降低,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时间。不过,小米不知道的是,张小龙正带着他的团队在广州研发微信,比米聊晚约40天上线。
米聊在与微信的赛跑中,也曾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其有1000万用户的时候,微信只有300万用户。但是随着用户激增,米聊的服务器曾在一天内宕机5次。转折出现在2011年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让日增用户迅速达到了10万以上。2012年3月,微信用户已经突破一亿。同年5月,雷军公开承认米聊被微信打败了。
2021年1月20日,就在微信刚刚复盘完自己十年之路的第二天,米聊官方发布了即将停服的公告。
微信与米聊只是一个缩影,新生力量势如破竹正一步步壮大,只不过服务聚焦的点各有不同,细分于不同领域,比如O2O、社交、视频、出行、直播、外卖、知识付费等…
新浪模仿Twitter推出了新浪微博,很快成为现象级产品;王兴看到大洋彼岸一款团购的火爆后,创立美团;2011年9月,刚被提升为网易总编辑的唐岩决定离职,在北京霞光里15号的一间民房里,创立了陌陌。
2012年,用户开始从PC端快速向移动端转移,中国的手机网民第一次超过了PC网民,移动APP也爆发式涌现。2012年3月,张一鸣辞去九九房CEO,成立了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夏天,刚从阿里离职的程维,做出了滴滴打车;2013年宿华在“民间硅谷”华清嘉园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里,做出了如今几亿“小镇青年”都在用的快手……
为何如今的现象级产品大多诞生于2012年前后?陈端认为,除了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提升外,资本也是重要推手。在2012年前后,国内创投机构在早期投资领域逐渐活跃。
“我不用贷款,我第一笔就有几百万美金的投资”,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张一鸣说道。IT桔子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早期投资交易的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加,直至最高占比达到85%,此后5年早期占比持续下降。
3Q大战是PC时代的最后一场争夺战。随着这场大战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竞争者们纷纷转入移动互联网,在各个细分领域的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后,大部分创业者并未思考未来怎么走、如何赚钱,而是极尽所能先将用户攒到手,毕竟有流量就不差钱。
业内人士表示,对比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斗争更多,也更残酷,因为任何一个需求都可以催生出几十、上百万量级的APP,所以发生更多的是类似毛细血管似的占坑之战,且一旦落后,难以赶超。
“千团大战”、“百播大战”、“网约车补贴战”、“外卖大战”等让市场意识到互联网行业从万家追风到一家独大可能只需要1年。
当年从国外团购网站获得灵感的不止王兴。美团上线后,窝窝团、糯米网、点评等主流玩家均入局团购,从2010到2011年上半年,团购成为了互联网最火爆的创业领域,最高峰时曾达到5000多家,融资烧钱,进行了数月的“千团大战”后,剩下的团购网站不到1000家,2012年8月成为团购市场的分水岭,部分团购平台钱逐渐烧光,纷纷开始裁员,拉手网、窝窝团也相继折戟IPO。一场“千团大战”中国市场烧了70亿人民币,美团最终打赢了这场仗。
不过,王兴曾经表示,虽然团购大战烧了很多钱,但跟网约车大战比起来,只是九牛一毛。
2012年几乎同时上线的两款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打车新玩法,同时进入赛道的还有约40家打车软件,不过到了2013年,只剩下滴滴和快的两家,但二者当时并未和气生财,而是直接开战,用最粗暴的方式:补贴。
2014年初到5月,滴滴和快的共烧掉30多亿人民币,最高一天烧掉4000万。
业内人士更愿意把滴滴和快的的争斗划分为代理人的战争,即背后金主腾讯和阿里的竞争,在2014年补贴最疯狂的那三个月,谁也不敢先收手。
与补贴相关的还有外卖之战,饿了么外卖早在2009年就出现,2012年第一版APP上线,2013年已拿到上亿元融资进行全国布局,领先所有外卖竞争者1年时间;团购占领市场后,美团一直都在探索各种各样的O2O形态;2013年11月,“美团外卖”上线;阿里淘点点于一个月后上线,百度则2014年4月入局,烧钱占领市场。在补贴与运营中,饿了么与美团的市场份额越来越近,其他外卖平台逐渐掉队。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在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计划中“6个月结束”的战斗,战线长得大大超出其预计,甚至延续至今,哪怕竞争格局早已改变,美团后来者居上。
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衣食住行”,也改变了人们沟通与记录生活的方式,2015年,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美颜技术的提高,直播成为了这段时间的新风口,各种直播平台层出不穷,YY、虎牙、斗鱼、花椒等相继入局。
在2016年初巅峰的时候,在App Store里同时有300多家移动直播App可供用户下载,被称为“百播大战”,每个人都想在比赛开始时,抢一个好一点的身位,推广方式要么广告宣传,要么刷量,但不论哪一种,都是烧钱的活儿。从2017开始,大浪淘沙,短视频成为新宠,泛娱乐直播行业式微。
2014年底,滴滴与快的都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双方的补贴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是对出租车打车的加价补贴,还是专车业务的鼓励补贴,双方的竞争又到了白热化的境地。
有业内人士指出,继续烧钱腾讯、阿里等口袋深的投资方还能扛得住,那些口袋浅的VC会撑不住,网约车大战最终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
如果说2014年的互联网关键词是烧钱,那2015年的关键词非合并莫属了。
2015年情人节之际,滴滴和快的宣布两家战略合并为一家,市场占有率一跃超过90%,这场代理人烧钱大战就此结束;紧接着,58同城与赶集网也于4月宣布合并;同年十月初,美团与曾经投资饿了么的大众点评合并;20天后,携程与去哪儿合并。
南都记者注意到,合并之风在互联网领域从未停止过,只是巨头间的游戏更有看点。2015年的合并案当中,有不少企业的背后都站着BAT巨头的身影。互联网大厂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各个角落,很多领域的竞争最终都变成了巨头间的竞争。
业内人士称,即使是中国最好的VC,在投资金额上也远不如BAT,卖给BAT已经成为投资机构和创业者最佳的退出路径之一。风投往往会问创业者一句话:“如果巨头做这个事情,你们如何保证不被干掉?”2015年后创业者或许会回答“巨头投资了甚至被巨头收购了”。
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战略投资的数量增长了3.8倍,达到1188笔,占比从2.8%大幅提升到了27%。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大小巨头企业投资新经济创业公司的行为大量增加——包括传统互联网巨头BAT、新一代巨头字节跳动美团等,多为寻求更好的业务协同和发展。
外卖战的结局也颇具代表性。2016年美团拿到腾讯领投的33亿美元投资,并接入微信,同年4月,饿了么获得阿里领投的12.5亿美元融资,2017年下半年,美团外卖的日订单量反超饿了么,2017年8月,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合并后的市场份额终与美团拉开距离,支付宝也接入饿了么。而曾经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O2O的百度,则选择了彻底放弃,转而布局AI。
2017年后期,美团外卖的份额快逼近6成。收购了百度外卖的饿了么,最终也没能逃过被收购的命运。2018年4月,阿里以95亿美金全资收购饿了么,同时也创下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笔现金收购案。2019年以后,外卖市场基本由两大平台垄断。在本地生活领域,阿里与美团的战斗还远未结束。
相比而言,“头腾战”相对低调,但竞争持续时间久,大冲突没有,小冲突不断。
头条系之所以会成为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因为除微信外,头条系产品是用户最大的“时间杀手”。尤其是2016年9月抖音出现,如今日活已超6亿。为了对抗抖音,腾讯重启尘封已久的产品:微视。同时,从2017年3月开始连续投资快手四轮,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日活为2.64亿。此外,腾讯还通过投资虎牙、斗鱼等直播平台,修筑更高的“流量护城河”。
对于互联网创业企业而言,烧钱跑马圈地、估值膨胀、上市是一条理想的成长曲线。
2018年,随着港交所开放同股不同权,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启第三次上市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各个细分应用场景的代表企业,这也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创业公司正集体走向成熟。小米、映客、美团、虎牙、拼多多、爱奇艺、B站等先后登陆港股或美股。
投行人士表示,这些公司大多成立在2010年左右,此前凭借快速增长的能力,在一级市场获得很高的股权融资溢价,如今人口红利削弱了,用户规模都已经处于短期高点,随着增长速度的放缓,其在一级市场很难继续获得大量融资,因此需要在二级市场寻找比较稳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投资机构也需要退出的通道,上市是比较好的选择。
尤其是经历多轮股权投资的企业,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大环境下有比较大的上市压力,还有一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跟投资机构签署对赌协议,其中可能涵盖能否在约定时间前上市的条约。
但并不是每一家的IPO都伴随着一片和谐的赞美声,外界质疑、估值打折、业务不盈利等问题折射出“繁荣”背后的焦虑。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赴美股、港股上市的新经济公司超过30家,但到当年12月中旬,有90%经历了破发,超过一半在上市当天就破发,近20%的公司市值甚至几近腰斩。除了股价破发,亏损是另一大“亮点”,拼多多、爱奇艺等公司至今仍亏损。
不过,2020年伴随中美贸易战等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瑞幸事件”后美国市场对中概股戴“有色眼镜”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市场对于二次上市的开放等因素,“中概股回归”呼声越来越高。
在阿里2019年底回港上市示范后,目前累计已有网易、京东等9家中概股完成了回港二次上市,在待上市名单中,还有十余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正蓄势待发,比如传闻的百度、B站等。老虎证券研究团队指出,对于大中型市值的中概股,除了二次上市,也很难有更好的选择,如果私有化或者回A股,那么成本、难度都将非常大,周期也会比较长。
有的企业谋划着二次上市,而有的则还未上市,比如互联网新贵中的头条系、滴滴。2021年2月3日,滴滴被传下半年上市,估值达1000亿美金,随后滴滴否认称无IPO计划;头条系也多次被传要打包今日头条、抖音等上市。
IT桔子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政策的大力鼓励与扶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风险投资热钱涌动,多方面的利好下新经济创业风生水起并在十年后硕果累累——260多家独角兽、数千家IPO企业。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告诉南都记者,如今的竞争逻辑发生改变,即从过去的精心打磨产品一招致胜到外部资源争夺,比如投资者的流量、场景赋能等,草根式的互联网创业创新已难以为继,如今胜出的赢家大多出生就“口衔银饰”。
此外,陈端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14亿人口红利通过技术手段形成数据红利,再依托数据实现对市场的精准对接,形成良性循环,但随着红利式微,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此前的消费模式衍生出的市场增量空间越来越小,也驱动着去寻找下一轮的增长蓝海。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的竞争热点和造富领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仍然需抓住人口红利,比如下沉市场、代际更迭。另一方面则是近两年的流行词“产业互联网”。
Mob研究院指出,2020年Q4,四五线城市用户较去年同期增长6.6%,下沉市场的角逐还未结束;此外,在流量增长见顶的大环境下,18岁以下、45岁以上的用户成增长引擎。
而所谓产业互联网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
投出多家互联网大厂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互联网上半场是以消费互联网为中心,而下半场是消费互联网和企业服务并重。人口红利终有结束的时候,技术红利才是基业长青的基础。此外,企业服务的资本效率远高于消费互联网,“未来十年,抓住技术红利,用互联网促进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将是资本和创新创业的重大机遇”。
根据嘉御基金统计,在美国,投出一家过百亿美元市值的消费互联网公司,平均大概要花20亿美元,资本效率大概在1:5;同样,美国已上市的公司,百亿美元市值以上的产业互联网公司,平均融资额2亿美元,高的也不过4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资本收益率达25倍。
陈端则对南都记者表示,互联网龙头企业都在尝试为产业互联网赋能,把上一轮积累的流量、技术等优势进行转化,同时,传统生产制造行业也在进行数字化升级,双方既存在对接空间,也会引发新一轮的博弈。
2010年9月,360和腾讯之间的“3Q大战”开始;同年,美团成立;
2011年1月,微信诞生;2011年上半年,“千团大战”中国市场烧了70亿人民币,最后美团胜出;
2012年,手机用户第一次超越PC网民;张一鸣、程维分别创立字节跳动、滴滴打车;
2013年8月,百度以18.5亿美元收购91无线,增添移动互联网入口;12月,首批4G牌照发放;
2014年,网约车补贴大战越演越烈,短短几个月,双方共烧掉30多亿人民币;外卖逐渐成为风口,饿了么、美团、阿里、百度先后入局;
2015年,“合并”是关键词,2月,网约车补贴大战结束,滴滴与快的合并;去哪儿与携程合并、美团与点评合并;
2016年5月,百度魏则西事件引发争议;8月,滴滴出行与优步合并;9月,字节跳动推出抖音;
2017年,共享经济退潮,共享单车开始被死亡魔咒笼罩;贾跃亭远走美国,至今未归;
2018年,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启第三次上市潮,小米、映客、美团、虎牙、拼多多、爱奇艺、B站等先后登陆港股或美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创业公司正集体走向成熟。
2019年,罗永浩、王欣等推出社交产品“围剿”微信;5G 商用牌照发布,"5G商用元年"开启;阿里回港二次上市,成为首个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2020年,疫情爆发,线上领域爆发增长,云办公、云问诊、在线教育等产业飞速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行业也激战正酣;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出,中概股掀起“二次上市潮”。
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出品
统筹:石力 采写:南都记者 叶露
编辑: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