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引发关注。
2020年,中山GDP同比增长1.5% ,相较于去年一季度-13.1%的增速,打出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个成绩令人振奋,也实属不易。回望“十三五”,实干+定力,是中山在危机中稳住基本盘的关键;开局“十四五”,构筑发展新优势,是中山融入新发展的重要一步。
“十三五”关键词:实干
直面问题重塑发展格局
对于中山来说,“十三五”期间处于爬坡跃坎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就提到,“‘十三五’时期,是中山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五年,也是忍住阵痛、迎难而上、破题突围的五年”。
“重塑”是中山近两年的关键词:铁腕整治土地、规划乱象,出台55项制度重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土地、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根本性转变;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开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投资比重提高到34.6%,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19.6%,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从70.8%下降到40.6%,扭转了多年来投资结构失衡局面……
通过重塑,打通了中山长远发展的底层逻辑。在治乱象、去泡沫、厘思路、调结构、提质量的总体思路下,中山对各类复杂的历史问题动真碰硬,为下一轮竞跑清理出赛道。
其中的秘诀是什么?今年参会的一位人大代表感慨,“最可贵的在于抓落实”。他举例说,过去多年来中山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都定在35%,“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反而一年比一年高”。不仅制定目标,而且狠抓落实,是中山面对风险考验时站住脚,稳下来的一个关键。
正是在这股“实干”的劲头下,中山“十三五”递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2.2:55.9:41.9调整为2.3 : 49.4:48.3。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9.3%和15.8%。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发明专利达8383件,高新技术企业从427家增至2500多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累计立项225个,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增至73家。
城乡面貌不断改观,完成“三旧”改造超过1万亩,公路总里程达2935公里,打通26条“瓶颈路”,超过6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七大类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3362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87%和89%。
生态环境逐步好转,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山林覆盖率23.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0.2%,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提高170%。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45:1,增加公办学位3.2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增至1078个。
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开幕,市长危伟汉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0关键词:定力
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2020年,是中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年初定下“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的奋战目标不久,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中山的抗疫之战:及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提前启动应急救治医院建设,果断出台“十严”举措,筹集和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构筑“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密防线。最终,中山交出一份完美答卷:本地确诊病例“清零”、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随着复工复产分批推进,加速经济复苏,恢复生活秩序成为急迫任务。而面对一季度-13.1%的GDP增速,中山如何刹车?“这时候,考验的就是政府的定力”,一位人大代表认为。保持定力意味着,不为眼前一时困难改变已经绘就的发展蓝图,不为眼前一时利益放弃支撑长远发展的根本布局。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描述,“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始终坚持长远眼光、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中山未来发展”。正是有了这样坚如磐石的信念,2020年,中山为未来长远发展打下一系列坚实基础:
出台稳企安商20条等一揽子纾困惠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28亿元,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谋划布局7个重大功能平台,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排名全省前列,为经济恢复奠定扎实基础。
针对长期以来项目落地难问题,狠抓项目建设,强化用地保障,优化审批流程,推动223个工业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达454.2亿元,坚定企业扎根中山发展决心。
打响交通攻坚战,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环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广中江高速、坦洲快线即将通车,区位优势正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
到2020年末,中山市GDP增速回升到1.5%,打出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增速在全省排名大幅跃升。这反映出中山加速势头迅猛,推动中山前进的力量正在不断蓄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对中山未来发展信心大增。
“十四五”关键词:构筑
打造参与“双区”建设的重大平台
迈入“十四五”,中山正迎来“双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多重红利交汇叠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打造湾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改革开发新高地、城市文明示范区、绿色发展标杆市、和谐善治幸福城。
从2021的“小目标”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今年,中山定下“头号工程”——建设“3+4”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参与“双区”建设。
“如果7大功能平台能逐一落实,将有效破解中山的‘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交通瓶颈之困、队伍建设之困’,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
这是中山在“重塑”的基础上,对城市管理结构的一次全面“构筑”。“3+4”重大功能平台,不仅仅引导产业聚集提升,更是对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镇街进行有效整合的一次尝试,政策背后直指中山“镇域经济”发展短板,希望通过构建功能平台,破解中山发展难题。
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副科长钟国平直言:中山目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湾区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议撤镇设区,全市统筹发展。“对于组团发展的战略,中山已经尝试了20年”,钟国平指出,但遗憾一直未能做实。
组团发展,涉及到市一级统筹是否勇于担当,镇一级部门是否能够放弃眼前利益,同时不失去镇街活力……各种人事、利益等因素错综复杂。而重大功能平台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凝聚,在相关镇街形成经济互补、道路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后,区域的合并发展是否就会水到渠成?
实际上,探索的行动已经开始。从2020年11月开始,民众镇党委书记李磊坚,兼任中山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南朗镇党委书记叶新雄,兼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动翠亨新区与南朗镇、火炬开发区与民众镇统筹整合发展”。
借助重大功能平台破题,今年,中山区域统筹发展再次提上日程。这不仅是中山2021年的头号工程,也将是整个“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是引领中山高质量崛起的重要布局。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革中开新局,迈入“十四五”,中山还需咬定目标,扎扎实实继续干。
采写:南都记者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1中山两会,市长危伟汉作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