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粘豆包守护着对我们的爱
作者:深圳市桂园中学初三(10)班 张皓南 指导老师 陈冬平
“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讲究的就是个“年味”。说到“年味”,少不得说一说我家乡的特色食品——粘豆包。
粘豆包,在我们大东北可谓家喻户晓。食材普通,做法简单。每到过年,甭管准备了多少年货,只有吃上了粘豆包,才算有年味。
每年春节前夕,奶奶都要亲手制作粘豆包。奶奶已过古稀之年,身体不太好,有哮喘的老毛病,经常是忙一会儿喘一会儿。家人都很担心,劝她少一些操劳,现在好吃的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但她依然故我,还是坚持自己动手制作粘豆包。
清晨5点,天空泛白,奶奶就开始忙活了。我也起个大早,看奶奶如何制作粘豆包。奶奶把黄米和大米按照5﹕1的比例混合,磨成粉后加入酵母,用温水稀释。一边慢慢倾倒温水,一边用筷子搅拌均匀。然后,下手揉到面团不沾手,盖上保鲜膜,发酵两小时。
馅料是用芸豆做的。芸豆经过前一个晚上的浸泡,捞起倒入锅中,加入四倍的清水,大火煮开,再用慢火煮约一个小时。当芸豆足够软烂时,加入一些白砂糖,然后,用手沿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做到干稀适度,馅料的制作才算完工。
制作粘豆包是这样的:揪一块面团,在掌心压扁,放进馅料。一只手托住面团,一只手用拇指和食指慢慢向上推面团至合拢即可。锅中水烧开后,用隔层或蒸笼隔水蒸上15分钟,粘豆包就蒸好了。出锅的粘豆包,一个个闪亮亮的,热气腾腾,乍看像个大一点的蛋黄。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粘豆包,一边吃,一边听奶奶讲关于粘豆包的故事。奶奶说,东北冬天寒冷,从前,人们为了在野外狩猎或者砍柴时携带方便,就会提前准备好粘豆包,吃的时候只需简单加热就好。过年的时候吃粘豆包,还有团团圆圆、生活甜美的好寓意。
据说,粘豆包有清热解毒,健胃益脾之效,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它依然是东北人过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粘豆包,包含着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是散布在各地东北人一份浓浓的乡情记忆。
不知不觉间,窗外飘起了雪花。吃着可口的粘豆包,我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我们一家人响应政府号召,决定不回东北老家,留在深圳过年。奶奶知道后,虽然有点儿失望,但还是表示理解。她在电话里对我说,我知道你们喜欢吃粘豆包。我制作好了,给你们邮寄一点儿来。
奶奶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对我们的爱,用家乡的美食唤醒我们对亲人的思念。粘豆包,质朴的味道,温暖的记忆。无论离家多远、在外多久,年味,因为亲情而变得格外浓郁和温馨。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征文 第十八期
我家的团年饭
牛年春节,可能少了一些旅途的奔波,有了更多居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快乐。全家人一起做的团年饭,寒假学会的一道拿手菜,是怎么出锅的?欢迎各位“大小厨神”用美文+美图 +小视频,记录这份美味。
文章要求:题目自拟,800-1000字,文体不限
视频要求:30秒—120秒以内,建议编辑好字幕及拍摄者署名,大小在500M以内,mp4格式最佳。
图片要求:3-5张 要求必须有菜品图,照片请发原图。
征文对象:不限
征文时间:即日起-2月24日
投稿方式:作品发至 ndjylm2019@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我家的团年饭),投稿人须在邮件中注明个人简介,可联系的手机号码。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写作吧!
执行:南都记者 梁艳燕 李春花
通讯员:韩文青
编辑:方军 游曼妮 见习编辑 李思萌 实习生 黄婧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