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容易的2020年过去了,“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也过去一月有余,5日东莞官宣年度目标,GDP增长6%左右,迈向万亿城市俱乐部,声势浩大。
这几天,关于东莞与万亿俱乐部擦肩而过的讨论不少,本次官宣显然是最有力的“回应”。回应背后,我们发现东莞的发展优势正在发生转换,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对此进行一一强化。
“十三五”期间,区位、产业、园区、政策等优势,帮助东莞经济总量连跨三个千亿关口,由六千多亿到接近一万亿,经济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今,东莞在创新这个新优势基础上,正主动将原有优势转换为交通、产业链、区域、深化改革等新优势,它们正融合成东莞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
各规划6处地铁通道分别与广深相连
众所周知的是,东莞地处珠江东岸,两位邻居广州、深圳是国内一线城市,一小时车程外的香港更是世界级城市。坊间调侃,香港、广州、深圳都是环东莞一线城市。
这地理位置是老天爷赏饭吃,东莞的企业家和领导者也牢牢把握住了。从三来一补做起,到承接深圳先进制造溢出,东莞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攀升。尽管在2008年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但是优越的区位、产业基础还在,伴随创新驱动战略发力,在世界经济恢复的大环境下,东莞的经济也逐渐恢复元气,而且走得更稳。
形势在变。大湾区战略加快推进,城市交通轨道建设步伐加快,连接珠东、珠西的通道在增加,连接省内外的通道也在加码,空间距离在打破,区位优势在弱化,东莞如何构建新优势?
“尽快将区位优势转换为交通优势”。东莞市市长肖亚非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快完善“以我为主”融入湾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并提出打造大湾区区域交通枢纽。
交通优势叠加区位优势,让东莞投资者更好的赚“时间”的钱。在市内,1号线一期建设的消息不断传来,现在东莞正争取开工2号线三期,未来还要完成3号线一期立项和投融资方案审批。对于百万车主们的好消息是,干线路网规划建设在加强,松山湖二通道规划中,水乡快速环线前期工作也将开展,环莞快速三期建设要推进。
在对接周边城市上,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2020年,东莞就各规划6 处地铁通道分别与广深相连,今年将协调佛莞城际东莞段工程建设,推动上半年通车运营。加快推进赣深客专东莞段工程及东莞南站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下半年开通运营。完善“五纵四横六连”高速公路网络,建成莞番高速二期、加快三期建设,推动广深、莞深、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
引导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
东莞形成了覆盖33多个产业和6万产品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多项数据指标表现亮丽,如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跃升全国第二;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9%,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43.3%。最具代表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东莞的产业配套率90%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首个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正向5000亿级产业集群进军。这一个成绩对于要迈向万亿GDP而言,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东莞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的产业柱子不够多,可能就一根两根,如果有四梁八柱就很稳当”。肖亚非表示。
“东莞产业基础雄厚,但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东莞政协委员、东莞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林海川点出其中的关键。
东莞的产业核心竞争力需加强,而建链、延链、补链则可提高现代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事实上,过去一年“产业链”“链长”等话题,可谓霸占东莞各类经济会议的C位。去年,东莞市召开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聚焦“强链、补链、拓链”发布签约重大项目共计216个,总投资金额达3255.079亿元,其中补链工程项目数量最多,达147个,总投资金额为约681亿元。
2020东莞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现场(资料图)。
最新的2021年工作安排中,就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作出了部署,包括实施重点支柱产业“强心优链”创新工程,编制产业链供应链全景图谱, 引进一批补链强链拓链优质项目。同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信息发布与合作对接平台,引导有条件的配套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
于东莞而言,企业保住产业链也是城市保住了基本盘。如今从强调产业到强调产业链,东莞的产业发展目的更明确,抓住关键,有的放矢。
产业链构造的关键是“链主”,此前梁维东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强调,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链主”企业。而这里的“链主”多指行业龙头。这一次两会期间,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参加分组讨论时多翻强调龙头企业重要性,“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带领和示范作用是明显的,我们要盯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龙头,支持其发展,帮助其做优做强。”东莞一定要腾出最好的空间,让龙头在东莞安心扎根、发展,从而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在东莞蓬勃发展。
东莞某科技企业生产车间(资料图)。刘媚摄。
产业链的现代化,有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的到来。“我现在接触到的企业,再一次创新创业积极性很高,投资东莞的积极性也很高”。东莞政协委员、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表示,关键是东莞市政府能把积极性转化为成果,这些企业也将成为东莞这个“万亿城市”的四梁八柱。“东莞绝不仅是进入’万亿俱乐部’这么简单,在 ‘万亿俱乐部’里面,东莞还会是 ‘优等生’,充分体现出东莞经济发展的质量。”
滨海湾新区、临深9镇亟待爆发
知创新者知松山湖,现在松山湖承担起的责任已远不是一个高新区,而是东莞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探索者,带领着周边9镇进行“功能区”模式探索。
东莞发展逐渐进入以城市升级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规划建设层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莞选择了“强化功能区统筹 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的路径。当前全市范围内有水乡功能区和松山湖功能区。
见效最快的还是松山湖功能区,这里由东莞创新引擎松山湖引领,有周边9个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为强的镇街作支撑,如此搭配让统筹的推进合力会更大一点,速度也更快一点。它的总面积590平方公里,占东莞全市面积25%左右。2019年生产总值2522.76亿元,占全市26.6%。在南方都市报的《东莞镇街科创力指数》中,环松山湖的镇街的科创水平整体较高。
目前,松山湖功能区拥有超过10000亩的可开发产业用地,打造东部高端智能制造基地约6800亩,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500亩等重大产业平台,近3000亩为集中连片用地,为优质产业项目提供广阔发展空间。这一些通过统筹协调,都将为东莞的未来发展带来支撑性力量。
松山湖功能区投资推介会。资料图。
今年,东莞还将全面铺开水乡功能区建设,支持银瓶创新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强化粤海平台和市镇联合招商,打造粤港澳生态发展创新区。全市多点布局,这一些平台都有望发展成为东莞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点。
另一个新的“引爆点”是滨海湾新区。2021年1月,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认定东莞滨海湾科技创新园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东莞滨海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区政策。滨海湾新区成为东莞的第二个省级高新区。
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其规划,支持滨海湾新区加快打造莞港特色合作平台,主动对接自贸区创新资源外溢,探索离岸创新、莞港“三链”融合,力争在制度开放、区镇融合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多先行经验。
滨海湾新区背靠的是长安、虎门、厚街等均是全市经济重镇,经济水平高、产业基础高,有雄厚的经济支撑。随着滨海湾新区的崛起,虎门、长安、厚街等经济强镇“握紧拳头”后,迸发出来的力量值得拭目以待。
vivo总部航拍。资料图。
相比较之下,东莞南部临深9镇或需寻求更为清晰的谋划,当前各镇结合实际“亮旗号”,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南部各镇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的“引爆点”。
如何协调统筹好临深片区各镇打破行政边界、构筑跨区域的联动协调机制,内通外联形成强有力的组合,以对接深圳,寻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态势?这是园区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须打破的格局。
人才总量超过235万人
改革开放40余年,勤劳的东莞人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一起创造了“东莞奇迹”。其中2005年,东莞外来工数量从1985年的15.62万人,暴涨至584.98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占东莞全市产业工人总人数的95%以上。
随着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东莞的人口结构也变化。东莞经济转型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性有所下降,但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工人学历和技能提升,2018年,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为先进制造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那时候开始,东莞就将人口红利往人口“质量红利”转换,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资料图)。
“十三五”期间,东莞每年人口净流入保持在十万人以上,五年增加户籍人口69万人,132万人次完成学历技能素质提升。最新数据显示,人才总量超过235万人,有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东莞开展科研活动,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60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引进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逻辑下,东莞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与东莞的故事,相信不少人已耳熟能详,他联合一批创业导师发起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他将学生带到松山湖创业,每年开展科创训练。经过5年多的发展,基地走出了云鲸、海柔、欧卡等机器人企业,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集生态已经逐渐形成,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更为重要的是李泽湘为东莞带来新的教育理念。东莞最新提出推广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模式,联动研究生培养(实践)计划,打造科创训练营,为东莞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这就是人的力量。
东莞正在强化人口“质量红利”这一优势,梳理更加开放的用才导向。聚焦重点招引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机构化、成建制同步引入,探索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与全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同时,优化出台2.0版“技能人才之都”政策。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资料图)。
龙头企业、大科学装置、领军人物能带来人才“虹吸效应”,同时东莞也在积极培养人才——建大学,包括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并全力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这需要整体生活、工作环境的提升,其实也就是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问题。
因此,东莞今年将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筹集安居房5000套,规划建设一批人才社区,青年人才驿站,同时优化调整高端人才个税补贴等政策,扩大人才入户“秒批”,全面实施优才卡,为人才在莞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便利,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积极申报多个试验区
曾经采访过一位莞商,问他希望有怎样的政策支持?他就坦言,从没有想过要什么优惠政策,他也不讲补贴,更期待有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提升产品设计,改善产品功能,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扩大内外销市场,我相信这是对抗成本上升的根本办法,从东莞到广东甚至全国,这样的办法都是通用的”。
企业发展思维发生改变,其实这一点用于城市发展也是如此,东莞似乎早早明白这个道理,毕竟现在针对一个城市的优惠政策已经很少了,更多是给予城市发展改革的空间,这已构成最大的城市发展红利。
松山湖 ( 资料图)。刘媚 摄
2019年7月,东莞成功获批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东莞以此为突破口,用好用足省28项支持事项,破解体制障碍、补足科创短板、推动产业升级、重塑城市空间、加快审批效率、实施“战时”机制,不断释放经济活力,也才有了2020年东莞扛住内外压力,GDP仍有1.1%的增长。
尝到改革甜头的东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一再强调了“深化改革”,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里面提及积极加强与上级的对接,争取下放更多的权限,推动全市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的规划。深入推进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引导5个基层实验区在“工改工”、莞港经贸合作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与此同时,东莞还将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省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试验区、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另外还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新一轮国企战略性重组,进一步提升资本运营能力和证券化水平。针对当前东莞市属国企的活力问题,提出探索推动市属企业创新发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意见出台,引导市属企业、镇属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参与土地储备、城市更新、园区开发、配套运营等重 点任务,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
而在改革当中,行政创新备受关注。东莞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席莫浩棠和东莞市政协常委、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先后表达了对于行政创新的期待。黄建平认为,当前东莞的成本洼地优势逐渐被填平,而硬的招商条件又缺乏竞争力。如果政府能在行政效能方面创造优势,这有很大的空间。“东莞虽然没有要素成本优势,但我们还是很愿意投资东莞,希望今后能在软性层面提高城市吸引力。”黄建平称。
从要政策到要自我改革,东莞的城市发展思维正在改变。原有区域、产业、园区等优势基础上,交通、产业链、区域、深化改革等新优势逐渐显露,它们构成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的要素。如今,东莞的目标已远不止GDP数字的增长,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能更上一个台阶。
出品:南都东莞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编辑:梁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