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海珠怎么干?解读来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02-08 09:47

WechatIMG16.jpeg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7日,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海珠区文化会议中心开幕。备受关注的《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提交会议审查。未来5年乃至15年,海珠怎么干?

展望“十四五”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先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创新实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显著优化,道路交通网络日益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海珠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千亿元台阶,达2086.93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453.4亿元,年均增长76.5%;全区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1%;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约八成,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高于经济增速。

面向“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入分析海珠“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综合研判海珠面临的战略机遇、外部挑战以及自身优势和短板,判断海珠仍将处于战略机遇期,进而提出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指标目标。

第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以区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为依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全篇。第三章至第十三章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营商环境、“双区”建设等领域提出11项主要任务。

第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纲要》专章部署,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共明确了四个方面目标任务:一是全面发掘消费潜力,二是激发夜间经济活力,三是扩大和引入优质投资,四是加快拓展对外贸易新空间。

发展定位

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规划纲要》在深入分析海珠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致力于在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上走前列,提出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对于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核心动力源,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带动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城市大脑”布局,推进“数字海珠”、“智慧海珠”建设。

对于建设产城融合引领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深化城市更新,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联动发展,努力成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引领区。

WechatIMG17.jpeg

碧道。

对于建设城央生态宜居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特有的“江、涌、湖、林、园”江岛生态系统,围绕“湿地生态、岭南文化、湾区绿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空间提质增效,优化城区路网体系,提升综合城区功能,高品质建设绿色、美丽的城央生态宜居区。

对于建设文商旅融合样板区,《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文旅、商贸、生态、创新、教育、艺术六大名片影响力,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海珠品牌,高质量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发展布局

构建覆盖海珠区全域的“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

《规划纲要》着眼区域协调发展,结合产业规划和城区功能提升等需求,提出构建覆盖海珠区全域的“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

在东部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定位为广州“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明确要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技术研发成果和应用创新示范;引领“一江两岸三片区”良性互动,与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深度融合,与鱼珠片区合作推动建成一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推动上级先行先试政策优先在琶洲数字岛试点;高标准做好控规优化和城市设计,借助琶洲东区、南区城市更新契机,科学布局琶洲数字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职住平衡、宜业宜居。

在中部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和生态休闲特色空间。明确要整合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等科研资源,打造新港路科技创新带,推动科研资源优质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向数字化、规范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引进时尚产业资源,构筑时尚产业生态;推动环中大、环湿地区域城市更新,推进内通外联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村社物业整体环境;充分发挥海珠湿地生态优势,建设“无界湿地”,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无界共生。

在西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定位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与品质消费体验地。明确要注重保护与活化,高品质推进南华西骑楼街、洪德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以修旧如旧模式建设更多“太古仓式”的文商旅融合特色体验区;做大做精江南西商圈,完善周边路网以及步行、商业设施,引入高品质、精品化的商圈文化活动。以购物、娱乐、美食为重点,全面推进“江南西—宝业路—金沙路—太古仓”商业美食大道建设。激发历史文化资源新活力,丰富文商旅融合新内涵,做强做大文商旅产业。 

高质量发展

《规划纲要》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规划纲要》中,海珠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构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作为第一项主要任务。如何发挥海珠区内中山大学、琶洲实验室、大院大所等科研资源以及人才集聚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是海珠一直思考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海珠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具体举措方面,海珠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与联动。

一是加快科创基础布局,高标准建设琶洲实验室,并谋划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强化创新主体与载体培育,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一园区一特色一主题”规划建设专业科创载体,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核心软硬件技术、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三是完善科创体制机制,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高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动力。四是营造优越的智力要素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等各方面内容,优化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

新旧动能转换

两种经济形态、四种产业类别

在《规划纲要》中,海珠提出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两种经济形态,以及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四种产业类别。

“十四五”时期,海珠将锚定数字经济产业,以特色总部经济为引领,抢抓特色产业高端环节,并推动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稳链增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形成具有海珠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海珠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工程,全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第二,充分发挥海珠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紧抓总部经济,瞄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开展精明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形成数字经济、商贸会展、文化旅游、绿色建筑等特色总部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

pic_844686

琶洲会展中心。

此外,“十四五”期间,海珠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商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做优做精人工智能、新兴金融、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都市型工业、绿色建筑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并前瞻布局区块链、量子科技、太赫兹、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

营商环境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四五”时期,海珠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

湾区建设

增强城区核心引擎功能

“十四五”期间,海珠将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不断增强城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在更大空间、更广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力争在基础设施联通、制度衔接、产业和科创合作、社会民生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海珠将加快推进广佛环线、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制度衔接方面,落实省“湾区通”工程部署,聚焦食品安全、环保、旅游、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在产业和科创合作方面,强化与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项目合作,加深与佛山在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琶洲数字岛、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助推广州“一区三城”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源共享。

在社会民生融合方面,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如支持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三地幼儿园结为“姊妹园”,不断增强港澳同胞认同感和凝聚力。

综合城区功能

全周期理念贯穿全过程

“十四五”时期,海珠将把全周期理念贯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深化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方式,坚持产城联动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典范,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全力以赴推进城市更新,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海珠”建设,推动城区建设管理精细化发展。

生态宜居城区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海珠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推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WechatIMG18.jpeg

海珠湿地。

海珠区将完善能源供给结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为广州碳排放率先达峰作出贡献;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持续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

教育医疗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教育医疗强区

海珠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巩固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健康海珠建设。

教育方面,海珠将以“集团化提升存量,学区化促进均衡,品牌化打造增量,特色化提升内涵,信息化提高效能,微改造改善条件,阶梯化成就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规范化完善教育治理”为主要策略,集中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海珠教育。同时,不断开发和开放终身教育资源,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培育引进更多优质师资资源,完善教育发展保障体系。

医疗方面,推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院址、区妇儿医院、区疾病控制中心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建成使用,探索成立海珠医疗集团,组建区心电、影像、检验等资源中心和卫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区域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并在条件成熟的区域构建健康社区“15分钟就医圈”。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互联网+药学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此外,聚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探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

民生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海珠将对养老、文体、住房、安防等设施进行均衡布局和分级配置,着力推进幸福城区建设。

首先,围绕“老有颐养、弱有众扶”,一是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促进“家政+养老”融合发展;二是加快建设托幼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新改扩建一批社区照护机构和设施,加强保教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四是强化家庭监护,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设立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其次,充分发扬海珠区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元素集聚的优势,活化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邓世昌纪念馆、南石头红色事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十香园为核心建设国际岭南书画艺术之乡,“一街一品”创建特色街区,讲好海珠故事,做强文化品牌,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在东部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等设施。提升“走读海珠”湿地徒步大会活动以及环岛概念运动休闲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以徒步登高、悬空走廊等极限运动为特色的广州塔极限运动功能区,拓展居民体育活动选择。

然后,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推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建设。多渠道发展保障性住房,加大人才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完善公共住房分配和管理机制。

此外,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以智慧新城区安防建设等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为抓手,让更多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编辑:代国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十四五”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