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古佬”讲古仔,感受粤派“评书”文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1-02-14 19:53

微信图片_20210209113709.jpg


凳仔,听古仔”,是老广们最熟悉的记忆,也是岭南文化的独特标志。在那个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年代,听古仔是老广们最温暖熟悉的记忆。讲古大师霍沛流回忆起小时候过春节时的情景,“一有空就个小板凳去到龙导尾的大榕树头下,听醉仙师傅讲古仔。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街坊邻居也都坐在小板凳上,听得很入神。”

在市井生活中寻找灵感

“粤语讲古与北方评书很不同,北方评书声音高亢、抑扬顿挫,而且注重舞台演技,岭南讲古手势少、幅度小,讲究的是娓娓动听,用表情和语言去调动观众的情绪。”霍沛流的声音很有特色,观众评价说“有烟屎味,很沧桑,很接地气”。

微信图片_20210208200312.jpg

霍沛流的声音有烟屎味,很沧桑,接地气。

岭南讲古佬既讲古代,也讲现代,霍沛流讲了四五十年的古,既有《姜子牙外传》、《聊斋故事》、《狸猫换太子》、《大唐游侠传》、《孝庄秘史》这样的经典故事,也有《卧底金三角》、《你在想什么》、《司徒系列侦探小说》这样的现代传奇,他的专业是医生,还把医学知识与讲古结合起来,经常去街道文化站为大家科普疾病防治的知识。

“讲古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不仅仅是把原著背下来那么简单,还要把主要情节找出来,该删的删,该润色的润色。”霍沛流有个爱好,就是收藏小人书,他收藏了六千多册小人书,霍沛流通过阅读小人书来掌握故事的脉搏节奏,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他把这些感悟应用在讲古艺术上,把人物性格及特征说得活灵活现,十分生猛。

微信图片_20210208200454.jpg

讲古大师霍沛流经常会去菜市场寻找创作灵感。

市井生活也是霍沛流的创作源泉,他喜欢去菜市场看别人讨价还价,“他们用的都是最生动有趣的语言,为了一毛两毛绞尽脑汁,体现出生活的哲学和智慧。”如果遇到有人吵架,霍沛流就会特别兴奋,他能津津有味地看上半个小时,一直到别人散去了才想起自己是来买年货的。

霍沛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讲古不要命,他退休后还一直坚守在医生的工作岗位上,下班后还奔波几十里去电台录制节目。当讲古遇到问题时,他总是十分认真对待,往往为了一个字的读音,专门跑到番禺区找讲古大师林兆明一起研究。

健康就是春节最好的利是

《喜气洋洋过春节》是霍沛流讲了几十年的一段古,主要讲广东人过年时候拜年、炸油果、炸煎堆的习俗。他祖籍顺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来广州定居,“每年春节,妈妈都带我回大良,亲戚们叫我‘表少爷’。”那时候广东很流行讲古,茶楼、公园里经常可以遇到讲古佬,霍沛流每次都听得很入迷,爸爸妈妈拉都拉不走。

小时候过年,能收到一块钱的红包已经很高兴了。霍沛流有个大伯在香港的洋行工作,每年他回来探亲的时候全家人最开心,小孩子们围着他端茶递水,把好听的话吉祥的话都说了个遍。大伯会带很多礼物,派利是也很大方,一出手就是20港币,伯母也会再派一个相同金额的。

广州的红包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压岁钱,是长辈给小孩子的,一般是大年三十晚上给,祝福他们又平平安安地过了一年,今年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那天晚上就要把压岁钱给出去了。大年初一那天,媳妇要给公公婆婆斟茶,公公婆婆也会封一个红包给媳妇。女儿儿子也会用红包的方式孝敬老人,金额一般是一百或者两百,收到红包的老人往往会封一个双倍的大利是给孙子或孙女。广州人很大方,出门时候往往会揣上一堆红包,碰到小区的保安、做清洁的阿姨,还有酒楼茶楼的咨客部长,都会给他们一个红包,金额不多,五块十块,代表着一种祝福和感谢,收到红包的人也会说上一两句吉祥话,“恭喜发财”之类的。

广州人喜欢逗利是,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用一句吉祥话换来一个红包,但过了元宵节以后,就不能再问人要红包了,拿到红包以后,不管钱多钱少,都不能当面拆开,这是对送红包的人的一种尊重

微信图片_20210208200708.jpg

霍霍有声粤语讲古队。

今年政府提倡“留穗过年”,霍沛流也没什么出游计划,“跟家人团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身体健康就是最好的利是。”霍沛流提醒大家,春节期间,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聚集,注意卫生,在外面吃饭的时候,要使用公筷,预防病毒和疾病的传播。”

用粤语讲古的方式“抗疫”

“人多地方别乱钻,戴好口罩才安全,口水‘花喷喷’最危险,记得隔开一米远!经常洗手勤消毒,微信电话送祝福,不搞聚会和派对,家里窝着贺新岁,喷嚏咳嗽掩口鼻,不要胡乱吃野味,不听谣言不传谣,多看新闻收真料!”    疫情发生后,很多小伙伴都在花城广场、北京路、流花展贸中心等地标建筑的大屏幕上看到过这段视频。

视频的主角就是粤语讲古非遗传承人彭嘉志,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提醒老广们调整生活习惯,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今年32岁的他与粤语说书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14岁拜师知名讲古大师颜志图,18岁夺得“金扇奖”市民讲古大赛冠军,被誉为最年轻的“古王”。大学毕业后全职担任“讲古人”。25岁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疫情发生以来,彭嘉志一直没有停止创作。平时在学校上“讲古课”的他,利用假期专门创作了十个跟疫情相关的讲古作品,录制成音频发送给学生,供他们练习。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疫情当中充满正能量的“小人物”,有讲快递小哥的、有讲医护工作者的:“我就是想告诉孩子们,这些叔叔阿姨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父母、妻子、丈夫。我们不能因为武汉离我们很远,就觉得他们跟我们没关系。我希望他们学会尊重生命,认识到生命当中的善与美。”

讲古佬如何成为“网红”

打开抖音、B站、喜马拉雅等APP,你会发现,粤语讲古佬们已经开始尝试做“网红”。“过去粤语讲古多依赖广播这种形式,确实许多名家讲古经典得以通过电波的形式流传下来,但近年来传播方式的改变,粤语讲古也要跟随时代往网络化、移动化转变。”林劲是番禺广播电视台的总编办主任,他讲古讲了20多年,是粤语古坛痴情人。

林劲在博、抖音上也很活跃,他认为随着移动端的发展,如今听众都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收听粤语讲古,这是粤语讲古得以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变化。

林劲的创新还体现在内容上,他把年轻人喜欢的《寻秦记》、《鬼吹灯》、《极品家丁》《都市危情》、《孝庄秘史》畅销小说等都用粤语讲古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粤听、粤语评书网等APP上的收听率一直都很高,“最近迷上了劲哥的粤语评书,做家务,吃饭,睡觉的时候,我都在听,有时睡不着,打开听听就睡着了!劲哥讲的古仔,真是精彩绝伦,当我感觉累的时候,就躺在睡椅上,闭上眼睛,凭着听觉,就能穿越到一个精彩纷程的世界,劲哥,好棒,加油!”粉丝们在百度贴吧上对劲哥深情表白。


新春祝福

讲古大师霍沛流祝大家喜气洋洋过春节,身体健康就是最好的利是。

春节推荐

广州文化公园、陈家祠、伦文叙广场、东方文德广场。

微信图片_20201119213522.jpg


出品:南都新文旅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许琨,龙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