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实习生黄婧 通讯员卢庆雷 今晨,南都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程镕时,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部,1952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12月随所迁并至长春,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63年任副研究员,1982年任研究员。1983年调任南京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起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艰辛求学,永念恩师教诲
1927年,程镕时出生于江苏宜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小学还没毕业的程镕时就跟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家人乘坐一条小船,风雨飘摇逃到安徽芜湖,再周转汉口、长沙、零陵、沅陵,直到四川。在湖南、四川流亡期间,程镕时先后在湖南雅礼中学、重庆战区学生补习学校就读,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长时间饱受战乱之苦,这让程镕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立志要用知识撑起人生的大厦,报国图强。1944年程镕时被西南联大录取,却因为日军的侵袭,再加上突然患病,没能入读。1945年,程镕时考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我的一生,深感幸运的是在每一个关键阶段都遇到了前辈师长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戴安邦、张龙翔、钱人元三位恩师,对我影响甚巨,难以尽言。”恩师的言传身教让程镕时永念在心,并对其后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研不断突破 ,“程镕时公式”被广泛引用
程镕时院士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溶液研究,在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凝胶色谱技术理论、溶液凝聚过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50年代初,他就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小组。在钱人元带领下,小组建立了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的多种实验方法,为工业化顺丁橡胶的选型和聚合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项成果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针对高分子合成研究工作中的分子表征和高分子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程镕时提出了“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这一计算公式在国内外的文献和专著中被广泛引用,被教科书称为“程镕时公式”。
此后,他对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及凝胶色谱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先后提出了高分子溶液粘度的团簇理论及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在国内外取得了重大学术影响。
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在高分子的交联网络结构、高分子结晶、高分子的链构象理论、单链高分子的制备以及高分子的凝聚过程等研究领域,程镕时都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成果。
人上讲台,心更要上讲台
自1978年起,程镕时除科研工作外,开始担负起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后,1983年进入南京大学,1995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他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培育学子的事业中。
程镕时授课深入浅出,注重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的关系,深受学生尊重和爱戴。他曾举办过凝胶色谱培训班,为高分子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高分子物理”等课程。程镕时常说,人上讲台,心更要上讲台。他告诫学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科研工作就像在茫茫大海里划舟,要能耐得住寂寞,面对惊涛骇浪,要能经得起一次次的失败。 他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踏踏实实做科研,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和现象,坚持科学研究要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程镕时先生怀着对国家富强的一腔热血,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弦歌不辍,教育学生为人、为学、为事,深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图文资料: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官微、南京大学官微等
编辑: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