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缓缓攀升,从4千米的高空向下望去,广东云浮市同它的名字一样,疏落有致的云团一直蔓延到天际尽头。
英国小伙马修检查了一下身上背负的跳伞装备,摆正背带上悬挂着的红色小灯笼,戴上护目镜。机舱门被拉开,风猛地灌进飞机,把气氛一瞬间推升到顶点。
“新年快乐!”Matthew的一个中国同事高喊一声,兴奋地摇了摇手里的红包。小飞机上的几个人相继跳进云团。在自由落体享受飞翔的同时,他们一次次相互靠近,尝试互赠手里的红包,星星点点的红色在蓝天白云间闪动。
跳伞基地的工作人员提前在飞机上庆祝新年。
马修和同事们带着红包飞上4000米的高空。
马修和朋友们尝试相互靠近,互赠红包。
想成为跳伞教练的木匠
在成为跳伞教练之前,马修吉丁斯是个木匠。
他曾在英国当木工学徒,考取职业证书。19岁时他去了澳大利亚。那时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在琐碎的木工劳作中消磨时日,他渐渐对这样的日常生活失去了兴趣。
2013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尝试双人跳伞,从高空猛地扎进云层,天地倒挂,换了一个角度,眼前世界的辽远壮阔全然超出他的想象。他说:“跳伞最吸引我的,是那种自由的感觉,不用去思考其他的事情。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可以先暂时把其他的东西放下一会儿。”虽然降落之后他必须面对机械乏味的生活,却在马修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
马修说从4000米高空的视角看去,每个城市有都不一样的景色。
几年之后,又一次偶然的跳伞体验,让他萌生出成为跳伞教练的愿望。
跳伞是一个昂贵的爱好,想要成为一个双人跳伞教练,按要求需要积累500次跳伞,而大部分教练拥有1000次以上的跳伞经验。于是马修工作日努力挣钱,周末就去跳伞花钱。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一年后,他索性辞去木匠的工作,到跳伞基地从叠伞工做起,打工的间隙便能增加一跳。一次次跳伞,一次次积累经验,最终,他如愿成了一名跳伞教练。
马修在叠伞。
马修在飞机起飞前叮嘱学员注意安全事项。
他现在在云浮罗定鹰飞跳伞基地担任首席跳伞教练员和空降区安全员。他的同事常开玩笑:“没伤过腿,那说明跳伞生涯不完整。”时至今日,他仅有过一些小的擦伤,在5000次多次跳伞中从未出过骨折之类的事故。他很享受把在运动中保护自己的技巧教给学员,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做一切想做的事情,这让他从工作中收获到价值感。
马修和同事们等待未降落的人。
在罗定找到想要的生活
马修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18年4月。当时马修身处南半球,悉尼的天气变得越来越糟,他不想度过一个寒冷又漫长的冬季,于是来到了阳光灿烂的中国南方。那趟中国之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一份中国的工作机会在他面前时,他选择了这里。
马修现在是一名跳伞教练员和空降区安全员。
“在罗定的生活其实很奢侈”,马修说,他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镇,对比之下,罗定显得繁华许多。从住处到工作的基地,马修只需要10-15分钟。他喜欢罗定迷人的夏日和晴朗的冬天,工作内容恰恰是他最爱做的事情——跳伞。下了班他喜欢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小城的大街小巷,认识新的人,中国文化对马修来说充满了新鲜感。马修曾在大都市生活过,他并不认为灯火通明的繁华都市和消磨时光的琐碎工作可以让他快乐。而生活在小城罗定的人们,看上去开心很多。这让他感触良多,“快乐有时候只是待在一个地方,享受放松的感觉”,而现在他的生活里,已经有了想要的一切。
马修的同事们跳伞归来。
马修等待跳伞学员降落。
现在他的汉语水平能跟当地人做更深入的交流。对他来说,当地居民说话非常快,里面还夹杂着粤语方言,想听懂着实不容易。马修以玩的心态对待这个挑战,放轻松反而学得更快。同时他还想考一个摩托驾照,这样就能去探索周边更多好玩的地方。
在中国寻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全球疫情切实影响到马修家人的生活,英国的种种封城限制措施,使得他的父母处于“半退休”状态。生活总要继续下去,父母和兄弟姐妹常常被困在家里,期待着疫苗普及,经济回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修觉得这也不全然是坏事,也许家人们正在“度过必要的在一起的时间”,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各自忙碌无暇沟通。
能在罗定过一种平静的生活,还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这让马修感到幸运。
马修采购新春装饰品。
马修对中国传统年俗很感兴趣,早就听说有装饰屋子、发红包、阖家团圆等习俗,去年春节他去了佛山,想见识一下原汁原味的中国新年,可惜因为疫情的原因,所有活动都取消了。所以今年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度过的春节,他充满热情地参与到跳伞基地迎接新年的准备活动中。
马修在布置办公室。
他在装饰品小店中转了一圈又一圈,买回两大包红色饰品,将跳伞基地的两间屋子贴得满满当当。置物架、办公桌、大门口、甚至备用轮椅上,都贴上了红色的装饰物。马修还在跳伞的胸口背带上挂了一个小红灯笼。张罗之后,整个空间都洋溢出新春的喜气。
马修在布置办公室。
马修说很喜欢中国新年的氛围,“感觉是会为全家祈愿幸福和顺遂,每个人都对来年充满期盼。”
文字:南都记者 姜婉茹
图片:南都记者 姜婉茹 林耀华
视频:南都记者 姜婉茹 林耀华 实习生 谢承洲 南方英文网 张诗雨
编辑:陈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