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控高从300米提高到330米,建筑呈前低后高布置,在延续整体天际线形态的前提下,未出让地块可根据建筑方案在10%的范围内进行高度调整,但应符合《广州总体城市设计》要求。
日前,正式获广州市政府批准的《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AT0914、AT1018规划管理单元)城市设计优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了上述信息,新规划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实施。这意味着,金融城东区范围内的超高地标建筑,将与金融城起步区450米的地标建筑、黄埔港CBD488米的地标建筑形成广州东部、珠江沿岸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不仅如此,上述规划提出了6项优化措施打造金融城东区“公交慢行优先”的出行模式,包括在黄埔大道南侧布局新增辅道2车道、预留2条过江隧道、优化4个重要道路转换节点等。此后,金融城东区将有5条地铁线、4条过江通道。
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规划效果示意图
打造珠江沿岸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广州国际金融城和珠江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被称为“广州黄金三角区”,自2012年7月出台规划以来,其发展便备受关注。整个金融城被划分为起步区、西区、北区和东区四个部分,其中起步区和西区的建设速度较快。
金融城东区位于广州国际金融城东部,南起珠江、北至黄埔大道、东起天河区界、西至车陂路,总用地面积131公顷。2019年6月,《金融城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广州市政府批复后公布实施;2020年10月13日,该项目征求地区总规划师意见并召开专家会,原则同意该区域城市设计的优化,并提出了四个控制原则:临江一线不能太高,应前低后高布置,避免形成对珠江的压迫感;滨江天际线要有层次感,形成多波峰簇群;一组建筑可以有三四个地标建筑形成簇群;沿江几个簇群按两端一头一尾高,高旁有矮的簇群相衬托。
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此次获批的规划明确提出,金融城东区建筑前低后高布置,临江一线地块控高100-120米,一线建筑高度60米,保持建筑退江岸线高宽比小于1;二线地块控高120-260米;三线地块控高240-330米。
其中特别指出,在延续整体天际线形态的前提下,未出让地块可根据建筑方案在10%的范围内进行高度调整,但应符合《广州总体城市设计》要求。
规划调整后,金融城起步区(450米)和黄埔港CBD(暂定名,488米)将作为至高地标簇群,而金融城东区范围内的两个次高簇群为——330米的地铁车陂南站簇群和260米的地铁三溪站簇群,将衔接金融城起步区和黄埔港CBD,打造珠江沿岸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新增58万㎡建设量 弹性控制区域规划
随着详细规划的调整,金融城东区的总建设量也明确有所增加。本次规划指出,金融城东区的总建设量从259万平方米提高到317万平方米,增加58万平方米。同时,要提高未出让产业用地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至相应产业建筑面积的6%-11%,并结合AT091417、AT101823地块各新增一处邻里中心(含文体及平价商业设施) 。
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无人机航拍图
规划也提出,要对金融城东区规划进行弹性控制。允许区政府结合招商情况,在不影响城市设计、不降低配置标准且具备可实施性等前提下,对建设量、用地性质(除调为居住用地外)、配套设施等可在规划管理单元内地块间进行腾挪,提升开发灵活性,但公建服务设施需优先建设。
需要明确的是,暂将海警局涉及的医疗卫生用地(A5)、文化设施用地( A2 )、局部滨江绿地、车陂涌及其两侧绿地等划为待定区,按现行控规建设量11万平方米控制。其中,医疗卫生用地拟结合车陂前进片区更新规划统筹落实;文化设施用地待与海警局协调后落实规模。
同时,拟将石溪涌东侧2个地块调整为商住用地,沿江一线为商业商务建筑;地块的产业、居住建设量原则按1:1控制,根据招商情况,结合产业和配套的需求,比例可弹性调整;将原规划消防站调整至待定区内的环城高速西侧地块。
鉴于北帝沙属于严格保护类岛屿,将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岛屿且存在多种连通方案,建议结合天河黄埔衔接区整体城市设计,统筹一江两岸及江心岛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定位、连通方式等内容。
公交慢行优先 5条地铁强化轨道交通接驳
金融城东区地块狭长,且临近珠江新城、黄埔大道等人车流集中地区,总建设量提升后,区域交通优化势必成为“重头戏”。对此,本次规划提出金融城东区将采用“公交慢行优先”的出行模式,以6项具体措施优化交通建设。
广州国际金融城与黄埔港CBD连接形成金融服务走廊。效果示意图
具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轨道交通接驳。规划明确称,将结合地铁25号线新增1个3500平方米公交首末站;增加立体慢行设施连通4个地铁站点;每个地铁出入口预留不小于100平方米自行车停靠空间。
调整后,目前金融城东区共涉及5条地铁线和5座地铁站,地铁站点800米覆盖率达到99%。这5条地铁线为2条现状地铁(4号线、5号线),2条规划地铁(25号线、23号线、30号线);5座地铁站为3座现状地铁站(车陂南站、东圃站、三溪站),2座25号线规划地铁站,30号线在范围内不设站。
其次是分离快速过境交通。规划指出,黄埔大道红线不变,在道路南侧局部新增辅道2车道,提升南侧地块到发交通的服务能力。
同时,预留2条过江隧道(规划隧道一,规划隧道二)。其中,规划纵七路从22米拓宽为30米,充分预留规划隧道一出入口空间。这表明,金融城东区将有4条过江通道,除目前的东圃特大桥、在建的车陂路隧道外,还有预留的琶洲东隧道、暄悦新街隧道。
并且,优化4个重要道路转换节点(东圃立交、车陂路-花城大道节点、规划纵五路-黄埔大道节点、规划隧道二出入口节点), 提升对外交通疏导能力。
规划还提出,将规划纵五路的道路红线从30米拓宽至40米;将规划横一路由支路提升为次干路,道路红线从20米拓宽至30米;保障桃园路东侧段非定向支路落实,贯通规划横五路,增加公交微循环线路,确保金融城东区内部微循环顺畅。
停车配建取指标下限值,地铁站周边商办建筑按指标的85%-95%配建,停车总量不大于20004泊; AT101823地块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9个。
此外,为减少花城大道接入黄埔大道的交通影响,兼顾对车陂村安置地块服务,花城大道(规划纵五路规划纵七路段)仅近期实施1-2条车道,其余部分预控道路空间,暂时实施绿化,待远期片区整体路网结构优化后再实施道路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素材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