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黎秀敏 实习生林晓慧 “治未病”主要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是当前人民群众重要的健康需求。目前,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已经纳入了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多份文件也提出了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等具体要求。经过调研发现,惠州市“治未病”医疗体系较为薄弱。惠州市中医医院在占地面积、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数量等方面与省中医院5A级“治未病中心”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县区、社区力量更加薄弱。在今年“惠州两会”上,惠州市侨联副主席蔡敏儿建议加快推进“治未病”中心建设。
政协委员蔡敏儿在大会上发言
建强一个“龙头”
蔡敏儿建议,把惠州市中医医院东江新城院区作为惠州市“治未病”中心“龙头”予以升级改造。将东江新城院区门诊三楼面积的架空平台进行改扩建成分为治未病门诊区、中医特色理疗区、功能康复区3个专业功能区以及中医文化科普教育区、“治未病”产品体验区,形成治疗、理疗、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治未病”基地(预计需投入资金500万,其中建设需300万,购买设备200万;建设时长约10个月)
建立一个数据库
惠州市治未病质量控制中心很关键,蔡敏儿建议制定全市规范统一的体质调养方案、特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未病”方案;构建“市县(区)-乡镇(社区)-村(站)”一条龙模式的“治未病”服务网络(预计需投入资金100万元)。
建设一个基地
蔡敏儿建议组建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队伍,打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加强与县区中医部门、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协作,建立县(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网络视频教育平台,定期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下乡义诊等;健全名中医培养、遴选和评价制度,培养批省、市级中医名医队伍(县区级基地建设预计投入50万元网络信息化建设预计投入100万元)
建好一个科普平台
蔡敏儿建议,依托惠州市“治未病”中心建立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相应的公域宣传矩阵,定期推送相关科普知识;建设相应的私域宣传平台。发挥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的中医文化科普教育区和产品体验区作用,定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以及中医药“六进”等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辨识度。(预计需投入资金100万元)
建好一个社区试点
要建好一个社区试点,才能进行更好推广。蔡敏儿认为,以惠城区水北社区为试点,打造“惠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健康养生之家”,这样打通“治未病”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承担为社区居民“治未病”及康养知识普及、机体功能康复、慢性病中医特色理疗等功能,购置相关设备,完善服务功能。(预计需投入资金100万元)。
编辑: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