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柳叶刀-全球健康》发表“全球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该报告指出,超过90%的视力丧失可以通过现有的、成本效益较高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治疗。解决可预防的视力丧失问题,每年可带来411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是国家卫健委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王宁利表示,随着老龄化加剧,慢病(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眼底病变大幅度提高,80%-90%的眼病可以通过眼底照相诊断。他建议国家将眼底照相纳入慢病筛查与防控规划中。
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
在幼儿园保留远视储备,坚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
南都: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青少年视力调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2019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近视防控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王宁利:2018年,教育部等国家等八部门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但去年刚好赶上疫情,青少年们大多居家学习网课,户外活动很少,导致近视的患病率增高了,这是事实。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过度高强度的网课学习以及过少的户外活动的确是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个事实帮助我们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现在青少年的学校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青少年们可以正常上学了。如果学校真得按照八部委的要求去做,教育部门抓好学校管控,卫生部门抓好医疗、科普、宣传和适宜技术的研发,其他部门也承担各自职责,我相信国家设定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南都:去年两会,你提到,很多小学生近视的根源其实在幼儿园,强调近视眼防控要关注幼儿园,孩子在入学前应该有150度的远视储备。具体应该怎么关注幼儿园的近视防控?
王宁利:一般来说,小孩子生下来都是远视,一般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才能形成正视,也就是到了所谓的零度,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但是,如果小孩在幼儿园阶段过早地开始学习、认字,承受太多的学业压力,就会过度消耗他原有的远视储备。
我认为,一个小孩到6岁、7岁上小学时,如果还能留有100度、150度的远视储备的话,才算对预防近视有保护。如果到6-7岁上学的时候远视储备已经消耗光了,那么事实上孩子就已经快进入近视的行列了。所以说,管控应该从幼儿园做起。
现阶段,我们国家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教育部门也正在积极改革。幼儿园教育不应该注重知识性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
南都:保护青少年视力,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吗?
王宁利:除了前面讲的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不能施加学业负担之外,另一个就是坚持进行户外运动。
户外活动是一个经济有效的保护措施,不用花钱,只需要小孩坚持一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身体也变好了,肥胖问题、脊柱侧弯、眼睛近视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问题是,现在大家贯彻不了,家长总是舍不得这点时间,总觉得这一天2个小时应该让小孩子多学习。其实,小孩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相辅相成的。
我建议,户外活动应该放在学校去做,而不是留给家长在家里安排。目前的情况下,家长不太可能主动给孩子安排户外活动,孩子回到家第一没有操场,第二没有伙伴,第三家长也舍不得“浪费”时间让小孩户外活动。这次疫情就是很好的体现,所以户外活动的时间应该在学校完成。
人口老龄化时代,建议将眼底照相纳入慢病筛查中
南都:有研究报告提出,目前中国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疾病谱已由过去的沙眼、白内障转变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龄相关、代谢相关性眼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
王宁利:现在我们的疾病谱确实改变了,随着人口老龄化,跟年龄相关的疾病的绝对数量大幅度提高,比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数量都升高了。同时,近视眼多了,高度近视的并发症也多了,关键是慢病(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眼底病变大幅度提高。现在慢病引起的眼部损害成了一个新挑战。只有管控好了慢病,才能管控好眼健康。
南都:在这种局面下,怎么在慢病防控体系中去防控眼病呢?
王宁利:我们一直在倡导把眼健康纳入国家的慢病管理中,在糖尿病、高血压的筛查之中应该加一个眼底照相。
眼底一张照,80%的眼病早知道。如果做到早期发现,大部分眼病都是能防能治的,眼底照相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同时,眼底照片也是帮助慢病诊断、监控的一个工具。照一张眼底照片,加上阅片、会诊,成本也就在几十块钱。按照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眼底照相还不太可能在全民中推开,但是在特定目标人群的慢病筛查中推开,咬咬牙应该是能落实的。现在政府很关心这一块,我估计这个建议应该能得到采纳。
南都:目前中国的防盲工作做得怎么样?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眼健康的管理还存在什么样的挑战?
王宁利:去年是“视觉2020”全球行动的收官之年,国际上组织了大型的数据分析,包括眼健康疾病负担、眼病的致残致盲问题、中度重度视力损害等问题都做了大数据分析。中国的盲人下降数总体上走在国际前面,但是老龄化和慢病也推进了视力损害的发生速度,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还有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怎么把边远地区的眼健康管理做好,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需要关心的问题。
“十四五”的重点要落到和慢病相关的眼病管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外,我国的角膜盲占比也相当高,怎样把器官捐献工作做好,有更多的角膜能捐献给这些患者,促进角膜盲的康复,这也都是“十四五”眼健康相关规划中要关心的。国家正在修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鼓励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人体角膜也是器官捐献的一部分。我相信随着未来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也肯定会促进角膜盲的治疗。
王宁利。受访者供图
“青光眼没有倒车挡,只能踩刹车”
南都: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中国是全球青光眼人数最多的国家。怎么应对青光眼的问题?
王宁利:马上到来的3月7日—13日是第14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口号就是“视野不丢,生活无忧”。青光眼患者大部分是视野越来越小,最后丧失了视力,这是一个慢性的、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病。青光眼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它好比是一个没有倒车挡的车。视力损害了,视野丢失了,倒回原位很难,但我们可以踩住刹车,不要走向完全丧失视力。所以今年“世界青光眼周”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就是提倡早发现、早关注。
我国是一个青光眼大国。按照目前的统计,全球的青光眼患者可能超过6千万,中国就有2100万,从绝对数、相对数上来说都是青光眼大国。年龄越大,青光眼患病率越高。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青光眼也会是较大的负担,所以青光眼也是我们“十四五”期间关注的一个问题。
南都:国家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国民眼健康?
王宁利:要把青光眼纳入到眼病筛查中,在慢病筛查时做一张眼底照相,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病、青光眼……都能查出来。眼底照相是一个综合干预防治的措施。80%-90%的眼病可以通过眼底照相诊断。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实习生但是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