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杂技遇上传统戏曲《梁祝》,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3月5日-7日,当代杂技剧《化·蝶》连续三晚在广州大剧院“2021女性艺术节”上正式公演。
当杂技遇上传统戏曲《梁祝》。
据了解,该剧是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下辖的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继“文华奖”获奖作品《西游记》《笑傲江湖》后全新打造的又一大型杂技剧,邀请了著名导演赵明、编剧喻荣军、艺术指导宁根福、作曲祁岩峰、舞美设计师秦立运、服装造型设计师李锐丁、灯光设计秦念锋及刘凤恕、执行导演王圳冰及刘迎宏、视频设计杨骞等国内顶尖艺术家共同参与精心制作,以杂技、舞蹈、戏剧等多元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现代手法重塑经典绝唱。
打破杂技刻板印象,实现传统戏曲的“蝶变”
杂技在多数人心中是高难技艺的展现,除了惊险刺激便再无更多印象。而《化·蝶》这部杂技剧则将国内家喻户晓的传奇梁祝爱情故事作为主线,甚至一直延伸到当代城市生活,展示了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境界,使得剧情更加丰满。同时,该剧还将杂技、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珠联璧合,通过当代舞台表演形式化“技”为“剧”,为杂技动作赋予更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文学底蕴。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内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有很多相关的电影、戏剧和戏曲已经成功演绎了出来。”《化•蝶》的总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明认为,用杂技来编排一部剧,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不少的争论,“但今天可以这么讲,我们做到了。”
该剧的艺术指导,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团长宁根福表示,《化·蝶》这部剧非常具有突破性。“在塑造人物,剧情的展现,杂技技巧和剧情、人物的融合这几个方面,我觉得是做得非常好,而且按我们行家话来讲,就是表现得非常自然。”
繁简结合,实现传统意象与现代审美相融
舞台美术能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因此《化·蝶》一剧的舞台设计也是该剧中的一个亮点。《化·蝶》的舞美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表示,该剧是他首次尝试做杂技剧。一开始秦立运对杂技的了解其实并不算多,慢慢熟悉后,才感悟到杂技剧有着与众不同的舞台特点,对色彩、空间都有特别多要求,如何做到传统意象表达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是秦立运和总导演赵明都想要突破的。
《化·蝶》的舞美设计充满艺术韵味。
最初交流想法时,秦立运和赵明都非常明确,首先要回避满台皆是蝴蝶元素的视觉印象,否则观众看演出时的第一反应定是蝴蝶特别多,反而没有起到衬托表演的作用。
与繁对应便是简,在《化·蝶》数次合舞美联排和广州大剧院两场试演中,凡是现场观演的人,在享受大气典雅的舞美效果时,也都能发现其中采用了大量线条与圆形的组合,配合整体灰白的色调,从一种极简舞台理念中,呈现丰富的内涵,给予观众更多想象空间,秦立运坦言:“这样很冒险,但效果是不错的,可以突出演员、服装,因为在舞台上杂技演员才是主角,舞美不能有更多炫技的成分。”
展望未来,《化·蝶》向远处稳步飞舞
今年3月首演圆满落幕后,《化·蝶》也将开启巡演新篇章。据悉,该剧创演单位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计划陆续前往佛山、深圳、江门等地进行省内首轮巡演,随后再扩大至北京、上海等多省市开展表演,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共同欣赏这部创新性的杂技艺术剧。
《化·蝶》将在国内展开巡演。
另外,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方面表示,在未来待国外疫情缓和、文娱市场复苏之时,剧院将把《化·蝶》带到更多国家,让本土剧作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杂技艺术的魅力。
采写:实习生 陈卓睿 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