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作为新时代女性,身处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校女生们都有哪些“硬核技能”在手?在科研攻关方面,她们又有着怎样的青春奋斗故事?南都记者带你认识高校那些“了不起的她”。
从公共关系专业,到城乡规划专业,再到电子与信息专业。这是江娅离家之后的求学路。如今,作为脑机AI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江娅有着多元化的”硬核”学科背景。在她看来,多学科背景融合是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华南理工大学博三学生江娅。
“从大学开始,我就在天津、江西、广东等各地求学了。我也有个五年规划,希望在五年内自己的专业能力能进一步的提升。”
2018年,江娅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加入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中心团队,和团队一同推进脑机AI技术的发展。
“三跨”专业,走上脑科学研究路
在一码儿理工科男生的面孔里,江娅显得格外“醒目”——她是脑机AI技术领域里少有的女研究者,“其实还好,每年都有新的师妹加入进来,师姐们更硬核”,她笑道。与一直深耕在同一领域的研究者不同,江娅有着多元化的“硬核”学科背景。最早学的专业是公共关系,研究生则选择了建筑与土木工程,进入偏宏观的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后的一个契机,她进入到人工智能与虚拟交互领域。基于在工作中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兴趣,江娅来到了现在的脑科学团队。
视频:南都记者 刘威
如何让“生长”在实验室的核心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真正“落地”?这是江娅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她在团队中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成果转化应用,一方面,她需要了解自己团队已有的技术水平和优势;另一方面,她也会与合作方对接,对市场中场景应用做一定程度的洞察,找出场景中的“痛点”。
江娅所在的华南脑控团队。
“这么前沿的技术到底是能用在哪方面,实际上也是有很多观察和尝试,包括去市场上做调研。”加班是常事,白天去企业考察,参观操作场景,晚上思考整理考察内容,再找技术团队讨论可行性和工作量,这成了江娅大多数时候的工作日常。在江娅看来,“我是有点情怀的。现在这个工作正是科研的一部分,是试错的一个过程。”
做得越久,越觉得储备不够
“当时其实也有犹豫过,因为发现这个领域(和之前的理解)不大一样。”跨专业的学科背景,江娅本身不具备太多技术性的基础,起初她对自己的选择有些犹豫。而在江娅的导师看来,这是一件值得去尝试的事情。“导师说,团队需要多元化的人,这个团队里面全都是做技术的,但技术走向市场化,就需要对技术原理、市场需求、商业环节和宏观趋势有所了解的人。”她觉得学校对于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帮扶也给了她很大的鼓励。
江娅在展示研发产品。
为融入和适应研究领域,从2018年入学到2020年,两年多的时间,江娅都在补基础。“天天围绕着师兄师姐,问他们目前在干嘛,实验怎么设计的,什么依据,看他们以前的研究,也听了很多相关专业的课。”从一开始的模糊状态,到现在对技术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思考,这样的学习状态贯穿了江娅整个工作过程。“做得越久,越觉得储备不够用。”平时,她还会到其他团队了解技术成果和最新动态,“因为像我们这种专业,各种场景都不会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支撑,产品如果要达到常规使用的状态,它一定会是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来融合的。”
就算你不说话,你的脑电数据已暴露一切
简单来说,脑机AI的技术原理就是通过捕捉脑电信号,并通过解码/处理/发反馈的环节识别具体信息并传达给计算机,由它来完成一系列指令,来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交互,“动脑不动手”。如今,脑机AI技术正尝试与各种传统场景相结合,填补许多真实场景中没有解决的困境,可应用范围遍布医疗康养、文化、安全等多个领域。
江娅所在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脑机智能护理床。
在医疗康养领域,我们开发了脑控智能护理床,让病人躺在床上就能实现对家居系统和护理床的控制,原本24小时都需要人看护,有了脑机AI的加持,让意识障碍和肢体障碍患者可以承担部分自主护理工作,减轻了病患家庭的看护压力,患者通过脑电信号可以直接上网/看视频甚至线上就业,开导了患者的情绪。
在心理方面,脑机AI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早期的心理健康预判。江娅介绍道,传统的问卷和访谈方式采集心理数据,可能存在主观隐瞒和测量误差的可能。“例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当他们拒绝直接表达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对方的病情。但如果通过对脑电信号的捕捉,我们可以直接发现数据异常,做出病情推测。”通过脑机AI技术进性脑电数据采集,实时反映情绪状态,更能直观地配合数据进行干预治疗。“就算你不和我说话,但你的脑电数据已经暴露一切。”
可穿戴式脑电设备。
同时,脑机AI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也有助于减少因司机驾驶疲劳、情绪失控等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近期,江娅和团队正与国内一家车企对接,通过对驾驶员脑电数据的监测,判断其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当司机昏昏欲睡的时候,我们会通过脑电监测,马上给司机预警提醒,确保车上人员安全。”
可穿戴式脑电设备。
最钦佩董明珠,希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平民化”
说起自己欣赏的女从业者,江娅直言最钦佩“实干派”企业家董明珠。在她看来,董明珠身上有着心态上的开放性,其对所在行业最新技术的敏锐度过人。“用最新的技术,落地实用的产品。”
2020年江娅团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
跨专业的亲身实践,也让江娅有了新的思考——希望将人工智能脑科学“平民化”。“我希望人工智能脑科学有机会打破高端化的光环,真正走近普通人的生活,甚至从中小学阶段,孩子们都能有机会接触脑科学,让技术真正服务人的生活。”人工智能的教育普及,成为江娅目前想要推进的重点。“希望能让更多学生在早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构成。”而接下来,江娅也计划推进人工智能教材中,有关脑科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搭建。“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为国家的脑科学研究人才储备尽微薄之力。”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董晓妍 孙小鹏 实习生黄婧 通讯员卢庆雷 许颖
摄影/视频:刘威
编辑:董晓妍,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