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历史书写经常为那些喧嚣的时代弄潮儿所左右,而或多或少忽视了众多慎思敏行的潜行者的足迹。即日至16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朴素的意义——曾松龄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让人得以一睹时代潜行者的风采。
十年没办大展,这个展总结半生
展览不只是呈现曾松龄的各门类作品,而是试图将作品置于那个立体多维的历史空间之中。通过留存不多的照片、笔记以及回忆录等相关文献,将曾松龄的艺术心路历程的脉络及若干重要的节点浮现出来。
他是一位深入到时代肌理当中的艺术家,曾经历了从中南美专到广州美术学院的学习过程,并在油画系工作及任副系主任;他曾被借调多个革命历史纪念馆创作历史画;他又曾多次赴家乡汕头从事美术、美术培训以及新的大学系科建设的工作;他还曾参加赵无极讲习班的学习以及筹建巴黎艺术城广州美院油画室等。
而他的艺术历程则跨越了激情燃烧的革命建设年代和经济腾飞、思潮跌宕的改革开放阶段。对此,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谈到,曾松龄先生以油画为原点,而后在水彩和其他领域做各式探索,风格平和扎实,是研究广美油画教育的优秀教材。广州美术学院将启动对学校近70年美育史的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对老前辈们教书育人成果的整理和回顾。
曾松龄曾经多次在国内外办展,但近十多年来,已经很少在广州办大展,大多在汕头活动。他说,在美院工作了半辈子了,这个展览也算是对自己半生的总结了。虽然,曾松龄已经82岁,但是整体状态却年轻得像六十岁,心态和状态都非常年轻。在展览现场,他频频与来宾合影,讲解画作,走路轻快。
曾松龄近照
从最平凡事物中,发现别人看不见的美
展览现场,你会发现,曾松龄的画作多以日常平凡事物和景象为题,比如油画《大苗山的放牛娃》、油画《草垛》、油画《扶罐子的女孩》等,都是一些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
对于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关注那些最平凡的景物,曾松龄谈到,现在流行画什么,自己很少关注。都是画自己想画的画,画的画多数都是一些比较小的题材,日常的场景。
“努力培养一种真诚的现代意识,而不是人曰亦曰。”这是曾松龄从赵无极的教学理念中得到的体会,正如在火热年代他也有自己的另一种执守一样。
对于大山大水,他很少涉及。因为,他认为,画画主要目的是发现别人看不见,自己才能看见的美。比如别人觉得平平淡淡没意思的景,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就把这有意思的东西画出来。我的作品都是写实抒情模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认为,曾松龄无论艺术作品还是所进行的各项艺术事业,都给人以坚定和朴素的印象,他按照自己的理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时过境迁,这种种朴素的劳作的印迹或许已经淡去,但它却在某种范围内真切地构筑了艺术及教育的基石。
油画《扶罐子的女孩》
油画《大苗山的放牛娃》
他的艺术生涯三部曲
在红色年代,曾松龄的油画作品主题与当时的主流大体一致,比如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以及革命历史斗争等,但他的画面还保持着某种学院派的色彩和造型的素养,而并未走向那“亢奋”的主流塑造模式。他的风景画用色丰富,讲究光色变化,笔触简括自然,充盈着一股明朗清健的抒情意味。
而新时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他的风景画越来越占据主要位置,描绘崖石江海的场景日益增多,而画面的诗意也日渐凸显。他的水彩画多为水气充沛、色彩明丽润泽一路,于寥寥数笔、水色流溢间呈现景致的丰富面貌。
对比这两个时期,曾松龄谈到,以前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画得很细,都想去表现。1992年,在法国生活一年多后,画画受到欧州印象主义的影响,开始整体去表达,有点朦胧的气氛。
晚年作品:纸本水彩《一年之计在于春》
而到了晚年,曾松龄多作国画,在笔致错落有序、色墨交汇之中写就各种云山村寨之情状。他说,晚年因为觉得国画有趣,所以转画国画。但我和传统国画家不一样,画面图像构成,黑灰白分布,形成节奏韵律,追求画面的趣味。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