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歌曲创作要和中国故事相融合,深植中国优秀文化之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03-10 15:42

(头图)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logo.jpg

3月9日上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新闻办主办的“文艺之美·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音乐专场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该系列活动将根据舞蹈、美术、文学等八个文艺主题,通过揭秘不同领域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追寻文艺百年的红色记忆。

6.jpg

广东音乐大咖对话。

现场还播放了一些与广州渊源颇深的经典视频及歌曲,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辉煌的广州音乐百年历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七子之歌》《又见彩虹》……参与这些歌曲创作的广州音乐家们也来到现场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不管是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或者是流行音乐,广州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里几乎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块土地的原创性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应该要把歌曲创作和中国故事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之根深植歌曲当中。 

革命音乐家冼星海的热血壮歌

在主旨分享环节,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向现场嘉宾介绍近现代以来广州在音乐史上创造的卓越成绩:萧友梅、马思聪、冼星海、黎青主等广州音乐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1.jpg

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

提到近现代广州的著名音乐家,首屈一指的当然是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在文艺故事会现场,李鹏程向大家动情分享了这位祖籍广州番禺的红色音乐家的动人事迹。

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1918年,母亲为了让冼星海接受更好的教育,想方设法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冼星海很快凭出色的天赋脱颖而出,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连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1935年,在法国留学深造的冼星海毕业回国,从此投入到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1938年,冼星海来到向往已久的延安,并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迅速进入创作的巅峰期,相继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完成了人生和艺术凤凰涅槃式的蜕变。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李鹏程感慨,重温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的艺术之路、革命之路,大家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广州在中国音乐史上独领风骚

改革开放后,从茶座到歌舞厅的现场表演,从太平洋影音的出现到歌手大赛、排行榜、签约歌手“造星工程”,广州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黄埔军校”,陆续涌现出诸多著名音乐人。

“不管是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或者是流行音乐,广州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里几乎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块土地的原创性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陈小奇以民间的民族音乐举例道,只有广东音乐几乎每首曲子都有作者名字,是真正原创出来的作品,而不是经过几十代人一点点修改再完成的东西,这是广东民族音乐很重要的特色。

作为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会歌《又见彩虹》的创作者,陈小奇还谈到流行音乐总是和各种重大事件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也是流行音乐反应最迅速和当下结合最紧密的一种表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应该要把歌曲创作和中国故事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之根深植歌曲创作当中。

为《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谱曲的著名作曲家、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长安也认为,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要“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

“广州人对音乐却持有极大的包容态度,敢于‘饮头啖汤’。”《七子之歌》曲作者、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联盟主席李海鹰则谈到了新近创作的音乐剧《青春剧团》,这部音乐剧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是融合在一起,还加入了粤语歌、rap等以往音乐剧不常见的元素。“期待音乐剧新形式能在广州打出一片天地,向下一个新的潮流努力。”

作为访谈嘉宾中唯一的一位歌唱家,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罗洪则表示要以身作则“唱响广州”,团结广州市内优秀的音乐家同仁们,为人民群众呈现更多具有观赏性的、体现中国优秀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精髓的精品音乐。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美苏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