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区长潘志军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南都讯 实习生蒋模婷 记者郑雨楠 通讯员云宣 3月10日,广州市白云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会议由白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潘文捷主持。代理区长潘志军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白云区“1358”发展思路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强二优三、三产融合”澎湃有力,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5亿元,连续5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稳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前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子白云,市场主体增至47.1万户,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近9倍增长,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入全面成长期。
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大发展平台引擎作用凸显,广州民营科技园成功创建广东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示范基地,38平方公里“一核三园”新布局加速成型,园区工业总产值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打造28平方公里数字经济集聚区,收储土地约6800亩,中关村信息谷、北大科技园、哈工大大数据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设施蔬菜、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加速成型,成功引进32家优质农业企业。白云新城引进银帝集团、中国化学等优质企业项目38宗,总投资495亿元,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广州设计之都从村级工业园蝶变升级为设计产业高地,引进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香港思城控股等创意设计企业。全区建筑业产值增长9倍。现代产业“四梁八柱”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规上工业企业从574家增至930家,欧派家居、白云电器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市轨交联盟、轨交基金等行业组织落户白云,形成5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集聚的轨道交通发展格局。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吸引“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等42家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浪潮集团等软件和信息百强企业抢先落户,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增长近12倍。美丽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化妆品规限上企业总量翻了两番,产值和销售额实现“双百亿”,阿道夫、水密码等白云本土品牌走向全球,“白云美湾”显示度不断提升。直播电商异军突起,网上零售额达1900亿元,大源村成为全国首个年交易额破百亿元的“淘宝村”。招商引资能力效率全面提升,推动签约项目122个,新注册(落地)项目超360个,协议总投资超1500亿元,引进珠肇铁路、中铁十六局等百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中建三局等央企18家。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动能转换迎来新突破。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被市纳入大湾区重点平台项目。积极推动外资工商登记“无纸化”“零见面”审批,成立港澳和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新增2个市级港澳台青创示范基地。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开展全科医生培训,12所中小学与香港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共建“白云—南海”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平台,与南海区、三水区实现469项政务事项跨城通办。顺利完成太和镇行政区划调整,新设大源街、龙归街。新组建5家专业型区属国有企业。创新设立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超13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166个经济联社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出台实施六大惠企政策,减税降费超100亿元,企业数量增至26.5万家,增长2倍,获评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2020)第七名。推动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发展。省、市级研发机构增至238家,是“十二五”的3倍。高新技术企业从118家增至1090家。建成5G基站7481个,数量全市第一。出台实施“创新十条”,引进各类高端人才734名。
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飞跃。调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5.6平方公里,为124个重点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重点平台、片区规划编制,60个控规项目经市政府批复实施,占全市近五分之一。完成重点设施项目征地3万亩、拆迁539万平方米,分别是“十二五”的10倍、15倍。完成土地收储2.9万亩、出让建筑面积1034万平方米,分别是“十二五”的8倍、2.9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国务院嘉奖。城市更新工作步伐加快,新增实施城市更新土地面积近万亩。田心、陈田等5个旧村改造全面实施,大源村创新“政府收储+旧村居品质提升”减量发展模式。旧村、旧城、旧厂累计改造面积1060万平方米。转型疏解专业批发市场45个,清理、收储低端物流园48个,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8平方公里。整治“散乱污”场所5.5万家,数量全市第一。清拆违建4万宗,是“十二五”的9倍,总量全市第一,违建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东北货车外绕线建成通车,广州白云火车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顺利推进,中欧班列联通“一带一路”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空铁联运格局基本形成。新规划建设地铁线路15条(段),实现镇街地铁全覆盖,运营里程达88.5公里,排名全市第一。搭建“十一高两快”高快速路网,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6.4公里,是“十二五”的5.3倍,花莞高速、北三环高速、广佛肇高速、机场第二高速北段等投入运营。新增或改造市政道路里程是“十二五”的4.6倍,空港大道二期、白云五线等一批主干路网建成通车。
精细化推进社会治理,城乡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城市环境全方位提升,新(扩)建污水处理厂8座,新建污水管网8500公里,完成65平方公里排水单元达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增长2倍。39条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124宗黑臭小微水体消除黑臭,景泰涌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超90%。首创“厨余公交”和城中村“栋长制”,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3.9%,减量成效全市第一。新改建公厕519座,数量全市第一。完成碧道建设170公里。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农民收入提高一半以上,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居珠三角片区前列,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全省第一。建成省定“干净整洁村”109个、“美丽宜居村”100个、“特色精品村”37个,提前1年完成3年创建任务。“三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三资”平台完成交易232亿元,合同价值提升115%。村社换届选举“六公开”新模式获评第二届“中国廉洁创新奖”。四个重点村实现由“乱”到“治”,治理经验全省推广。率先在全市建成3.0版“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一屏观白云、一键连指挥、一门办业务、一网统管理”。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新胜利,三大毒情指标下降九成以上,物流寄递“五个100%”经验全国推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打掉涉黑组织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1个,多项指标全市第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人员超10万人次。白云学子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金牌数接近全国一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年完善,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全市第一。成立全市首个婚姻登记处家庭驿站,服务环境民政部评价“全国一流”。供电能力提升55%,新增覆盖管道燃气用户41万户,铺设供水管道5600公里。成功创建15个市级、83个区级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连续3年全市第一。脱贫攻坚取得关键性胜利,带动减贫16.6万人,对口帮扶支援的“五省七县市”全部脱贫摘帽。教育医疗实现跨越发展,与省市高校、名校合作办学,新引进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名校开办14所优质学校。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8.1万个,是“十二五”近3倍。成立全省首个乡村教育集团,全区9大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经验全国推广。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高考本科上线率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发出全国首张数字身份教育卡,智慧校园数量全市第一。深化区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合作办医,建立4个城市医疗集团。新(扩)建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等5间区属医院,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中心卫生站12间,优质床位总数翻番。全省首个国家级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全市首个国家级心脏康复中心落户白云。连续5年高质量通过创文督导考核。推进三元里、平和大押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卧云庐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经验全国推广。成功举办2019年世界定向排位赛站点赛、王者荣耀冬季冠军杯总决赛。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白云区选手共获世界赛冠军4人次、全国赛冠军33人次。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政府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博会政务服务改革“四大奖项”、中国政务网站领先奖。
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白云区奋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赶超跨越、进位争先的关键五年。今后五年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科技创新动能更足,国际枢纽能级更强,改革效能更显著,城乡环境更美丽,民生保障更充分,治理体系更健全,社会更文明进步。
报告明确,今年白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标准筹办首届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大会及论坛,发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百强榜单,打造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加强与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合作,推动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北大科技园、哈工大大数据产学研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华农白云现代都市农业研究院、白云美湾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中关村信息谷等龙头企业在创新链上的牵引作用,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型头部企业,推动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创新示范基地启动建设,分别入驻科技企业60家、20家以上。投入不低于2.5亿元财政科技经费,推动51%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新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8个,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申报3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院士工作站,新建5个人才驿站。
坚持以重大平台为支撑,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高品质打造“一园一城一示范区”,广州民营科技园推动整体成功申报省级高新区,完成土地收储4500亩,实现新增招商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2个100亿元”以上,土地出让量、建筑开工量、竣工量“3个100万平方米”以上。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完成土地收储4000亩、出让产业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聚焦“四带三园两区”,打造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特色化现代都市农业,优化提升帽峰山、流溪湾、云溪湾、巴江河四大特色都市农业带,建设蔬菜、花卉、农产品深加工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产品商贸流通、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两大集聚区。推动八大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白云新城加快中国化学等10宗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市铁投集团等3宗项目竣工,完成5—8期产业用地招商落地。广州设计之都一期全部动工,新增12栋大楼封顶,二三期完成用地报批、出让产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推进二期10万平方米扩园项目建设。启动广州时尚之都建设,出让产业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引入顶级时尚商业运营机构。广州西岸推进350万平方米存量建筑更新改造。广州铁路经济产业园推动大田集装箱中心站一期投入使用,带动周边区域综合开发。机场南临空产业区完成1200亩产业用地出让。加速和龙科技创新谷开发及周边约1000亩土地收储,导入生物医药、类脑科学等产业。推进“一镇街一平台”产业区块谋划全覆盖,形成“一镇街一特色产业”布局。加快嘉禾智慧城市产业园、京溪南方医科大科技园等产业载体落地,启动龙归永兴生态科技谷等产业载体土地征收、控规调整。新谋划金沙滨江科创园、永平汽车小镇三期等5宗产业区块、总建筑面积超600万平方米。推进嘉禾双和白云美湾工业园、人和东华西成工业园改造升级。全年新招商落地项目180个、总投资额1000亿元以上。积极举办数字经济、轨道交通等产业招商峰会,推动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平台及化妆品、服饰等行业定期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实现“天天有团到、周周有约签、月月有会展”。
坚持以龙头企业带动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瞄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大型央企国企、区域总部及上市企业等精准发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标杆型企业。全力支持华为广州研发中心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吸引更多云计算、物联网、芯片集成、工业互联网等优质企业项目落地,实现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7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打造大型建筑企业集群,实现建筑业产值800亿元以上。继续提升化妆品产业发展质效,三年内产值和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大关。大力开展连锁酒店、品牌餐饮总部招商。加快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一体发展,构建“1+5+X”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实施“强二优三、三产融合”产业发展路径,做活一产,加快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零售消费、观光休闲、文创服务等环节融合发展。做强二产,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运用新技术赋能化妆品、家居、皮具等传统产业,为区内7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诊断、智能车间数字化服务,支持企业打造星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做优三产,聚力发展临空服务、创意设计、现代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推进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
坚持以城市更新为核心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功能品质。加快形成“五片协同、多核驱动”的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成片连片”改造,实现城市更新新增实施、新增完工“2个1500亩”。加快33宗旧厂改造,完成1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园”整治提升78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收储用地1.5万亩、拆迁2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工业、商业、居住用地出让“3个超100万平方米”,实现规划报建量80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00亿元。完成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8000亩征地和7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全面启动住宅房屋拆迁及安置区建设。完成国家、省、市重点设施项目征地1万亩、拆迁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落实广州白云火车站、机场第二高速南段等15个项目用地需求。新开工建设黄金围大道等15个项目,建成空港大道三期等22个项目,新增或改造道路里程100公里以上。落实数字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新建5G基站5000个、智慧灯杆1000根以上,落地5G应用案例200个以上。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和高端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区。推进广州国际会议中心、空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国际会展经济。推动白云新城及同和京溪商业购物、三元里皮具化妆品展销、白云大道北汽车展贸等消费商圈提档升级,支持四个镇建设特色商贸平台。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源泉,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吸引更多港澳台侨青年来白云发展。打造“白云—南海”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平台。落实营商环境4.0版改革,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式服务和政策兑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建设5G智慧政务服务大厅,打造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有序承接2499个市级行政权力事项,逐步向镇街下放区级行政权力事项。积极引进金融类机构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白云金控等平台。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用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金字招牌”,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大力支持中欧班列运营,加快建设贸易带动型铁路经济产业园区。
坚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成1000公里污水管道建设、10平方公里排水单元达标和45个合流渠箱“开闸”整治,确保4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39条黑臭河涌长制久清,59条重点一级支流消除劣V类。围绕路边、水边、林边等重点区域成片连片拆违,拆除违建1500万平方米以上。厨余垃圾分类率保持25%以上,打造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区和无废城区。按照一流标准打造105、106国道示范路,完成50公里高快速路、18条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实现“一道路一特色一景观”。加快白云湿地建设。建设口袋公园50个、碧道50公里。确保摩电交通安全整治如期摘帽。全面创建“枫桥式镇街”和“枫桥式派出所”。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和“平安网格”建设,案件类警情降幅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以上,万人日均警情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钟落潭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流溪湾“五个美丽”综合示范片区和四大美丽乡村群。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1万亩。
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安全有序高效推进大规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全力组织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培训技能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帮扶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每个镇街建成1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实施77个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增供水管道300公里以上,完成农村供水抄表到楼10万户。新增覆盖管道燃气用户15万户,供电能力再提升5%以上。巩固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推动广东实验中学新校区开工建设,培英中学白云新城校区、广州市铁一中学白云校区高中部、广州培文外国语学校投入使用。持续扩充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新增中小学学位5200个、幼儿园学位2800个以上。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健康、阅读、数学三大育人工程和“一校一品一特色”工程。做优做强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推动省人民医院、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白云院区等重点项目落户,建设中医药强区,打造医疗高地。完善“一老一小”健康照护,推广农村“一元钱看病”项目。不断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推进文化与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旅游等融合发展,引进一批优质文化企业。加快云湖竞城电竞产业园建设,打造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电竞体验街区。深入挖掘三元里抗英、北村粤剧、均禾火龙民俗节等文化资源。确保区工人文化宫、区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开放,启动“一镇街一文化体育公园”建设。
坚持以履职尽责为使命担当,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和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改进为民服务作风,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编辑: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