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国》:聚焦基层治理,展现中国乡村社会的丰富样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3-10 21:17

image1.png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兴则国兴。近日,《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涵盖了对“三农”问题、美好生活、脱贫攻坚、基层秩序、基层减负、干部担当、治理现代化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观察和解释,对于关心基层之大变局,想要深度认识中国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近些年,基层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既是顶层设计推动的结果,更是基层社会内在动力的变迁结果,乃至于基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深受影响,概莫能外。《基层中国》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德文近几年观察基层治理变迁的作品结集,作者竭力呈现基层问题的复杂性,并尝试作出基于经验立场的解释。

a205c98bc6a24334f38496c46f46b785.jpg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近年来尤为关注非正规经济、边缘人、灰色秩序等相关议题。著有《边缘地带的治理》《找回群众:重塑基层治理》等。

吕德文在博士研究生期间经历过华中村治研究团队严格的经验训练,至今每年仍有长时段的驻村调研,保持着对农村经验的敏感和开放。近年他将研究重点转向城市街头治理、基层体制,对县乡两级运转的逻辑与机制有深刻把握。由于有对县乡村的经验研究和通透思考,他在诸多涉农政策、基层治理、社会问题上都有独到见解。《基层中国》一书是这些思考的汇编,有近一半的篇幅展示的是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的大变局,另一半呈现了基层社会的复杂样态。

作者在书中对近年来在基层治理领域出现的一些热点事件及热门话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既涉及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治理现代化等宏观问题,又关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变迁等微观现象,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基层中国社会的面貌。

全书分七个章节,分别为“三农”压舱石、美好生活、脱贫攻坚、基层秩序、基层减负、干部担当、治理现代化。既涉及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治理现代化等宏观问题,又关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变迁等微观现象,如:如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后扶贫时代有哪些治理风险?如何给基层减负?如何建设好干部队伍?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困境?对于关心基层治理的读者来说,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书摘】

《中国社会活力之源》——摘自《基层中国》作者:吕德文

中国社会蕴藏的优秀制度基因,是我们可以避免社会固化的底气所在。 

在被誉为能“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中,作者 J.D. 万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爱尔兰裔白人,在遭遇产业空心化之后,整体陷入贫穷和阶层固化的悲剧循环中的故事。美国梦曾经是美国人民的骄傲,亦是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追寻的榜样,但是,正如《乡下人的悲歌》所言,美国出了问题。一叶知秋,普通美国人的美国梦之兴衰,对我们有何启示?如果说,是新教伦理和奋斗精神支撑了美国梦,又是哪些制度机制支持几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换言之,是哪些因素在促进中国社会的正常流动? 

我们认为,至少有几个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一是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价值的社会,由此导致了高储蓄率、 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高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现象,而这恰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我国虽然建立了养老保障体系,但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今天,家庭为本的价值观受到人口形势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夯实家庭制度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未来。

二是保护性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客观上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性质发生根本转变。简单来说,它从服务于城市汲取农村人、 财、 物的体制设计转变为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制度体系。对于多数国人而言,进城务工、 定居和受教育等城市化进程,仍然是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趋势而言,返乡创业或留守农村,亦不失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另一种选择。正在实施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对进一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发挥乡村社会对美好生活的保护性作用有重要意义。乡村虽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它确有实现美好生活的独特价值。 

三是完整而多元的经济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这是我们可以保持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亦是人们可以有多种就业渠道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中国仍然保留了多元经济形态,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仅仅是在农业生产领域,我国既有完全面向市场的机械化大生产的规模农业,又有或面向市场、 或自给自足,抑或二者兼有的小农经济。多元的经济形态,为不同群体提供了诸多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多元经济形态恰恰是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 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等相结合的,他们共同构筑了富有弹性的社会流动体系。 

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接近 60%,按照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的城市化速度,我国将在 15 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 75% 的高城市化率。这意味着,依托于城市化的大规模向上流动将变得缓慢,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实在感可能会减弱。届时,创造一种更为稳妥积极的社会机制,让国人既有条件又有动力去追求美好生活,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蕴藏的优秀制度基因,是我们可以避免社会固化的底气所在。 

……

(以上书摘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