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末到改革开放后,广州诗词600年发展里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直播
原创2021-03-16 22:13

南都讯 记者卫志凌 通讯员郑爽 颜戴丽 广州郊区沙河梅花园一个秀丽的山坳里,有一个百花冢,里面长眠着一位女青年诗人张乔。张乔是明末出生在广州的爱国诗人。3月13日下午2点半,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史广州系列讲座上,广州诗社副社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龚伯洪以女诗人张乔开篇,讲述广州诗词600年风雅。从元末“南园五子”、上世纪60年代的“八景诗词热”,到改革开放诗词复兴,刘斯奋、陈永正等广东诗词界的中坚力量。在龚伯洪看来,诗词雅集已是广州的文化习俗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316163809.jpg


龚伯洪认为,“文化不是装饰品,而是大众共享的大餐。”据他介绍,元末时,广州就有青年诗人组织诗社,最有名的是孙蕡、王佐等人在南园抗风轩(今文德东聚贤北街一带)组织的南园诗社。其中又以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等5位诗人的著作最有名,后人称他们为“南园五子”或“南园五先生”。南园诗社一扫元代诗词创作纤弱之风,对明代岭南诗词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赞南园五子说:“粤东诗派,数人实开其先,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

南园诗社还影响着后来广州的诗社雅集。明代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等人,在南园重结南园诗社,领头的5位诗人被誉为“南园后五子”或“南园后五先生”。明末崇祯年间,黎遂球、陈子壮等12人牵头重结南园诗社,人称“南园十二子”。到晚清光绪年间,梁鼎芬、黄节等8人领头,再在南园抗风轩重结南园诗社,与会者一百多人,成为广州诗坛盛事,人称“后南园诗社”。龚伯洪介绍,南园抗风轩已经不复存在,历史考究其地理位置在现在的广州越秀区珠光行政街道。珠光街在抗风轩旧址附近建起历史纪念建筑,有南园五子塑像墙、抗风轩小亭、诗词作品墙,虽然不是历史原貌,却记录了广州诗社雅集的这段历史。

微信图片_20210316170540.jpg

广州诗社副社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龚伯洪在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现场开讲。

改革开放后,广州诗词雅集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迹象。1982年,羊城诗社在海珠区海幢公园成立,同一年,荔苑诗社成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二个、广东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成立的诗社”。1983年,广州诗社成立,欧初、杨资元、邬梦兆、刘田夫、张汉青、杨应彬、黄施民、罗培元、罗冠群等人的积极参与,让广州诗社成为当时广州第一大诗社,每年均举行大型雅集。其后,又出现了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社学会等知名的诗社。在龚伯洪看来,近年来,微信平台的出现,推动了中青年创作诗词的热潮。广东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广州诗社都开了微信公众号,加强了与诗词爱好者的交流。雅集以另一形式出现于微信平台上,让诗词爱好者切磋诗词,促进诗词创作。

编辑:卫志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