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要打造“人才本位”新体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03-17 00:47

南都讯 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罗瑞娴 戴亚洁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人才”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在“两会”上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应支持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为海外科学家在大湾区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800x534_6050d4b8500cd.jpg

国际人才港。

今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的南沙成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未来,南沙如何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国内多位知名人才专家学者表示,要更好地吸引全球化的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要在“特”字上下功夫,打造人才发展生态。针对国内人才工作的“痛点”,打造“人才本位”新体制。

直面痛点,打造“人才本位”新体制

“南沙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彰显了大国气度,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规划纲要》要求的重要举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如此表示。

《实施方案》的突破性在于大胆面对当前国内人才工作的“痛点”,从机制体制上着手大胆改革,建设“人才本位”的思维,为海外人才引流南沙设置门槛和评价机制、引进培养机制,同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孙锐表示,南沙集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于一身,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肩负着打造“国际人才特区”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利用大湾区发展的窗口期?打造推进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州和南沙在大湾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主题。

孙锐提出,要主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融汇“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争做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立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中央、省委赋予南沙新区的新定位、新任务为重大契机,勇于借鉴港澳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动人才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特色平台、出台特殊政策、形成特定环境,形成特别开放、特别包容、特别优美,产生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和“国际人才港”,为实现把南沙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东对外开放重大平台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开出药方,在“特”字上下功夫

“在引才聚才上,生态优于文化,文化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政策,政策优于没有政策。”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李志刚指出,要更好地吸引全球化的国际化的人才,必须在打造生态上下更大的功夫。创造舒适、安逸、便利的社会生活生态,对于建设人才生态尤为重要。“南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南沙不光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今后应该成为全球创新的创新心脏。把全球一流的创新性人才集聚到这里,需要一个宜居、宜乐的空间。”李志刚提出,南沙要打造更多的科技小镇,要有完善的教育、医疗、体育设施,休闲娱乐文化,打造成为全球人才向往的新都市。

800x450_6050d4b6dcb2e.jpg

南沙城景。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表示,国际化人才特区要在“特”字上下功夫。首先要解决认知差异,从香港的思维来看人才,从欧洲的看人才,从不同的角度看人才,使用认知工具多样性将产生巨大红利。第二个多样化就是生态打造的韧性化,人性就是弹性、可持续性。一个人才不能够解决问题,要步步为营,在需求侧改革上下功夫。第三,人才工作应该社会化,不仅组织部门和政府,从人力资源公司到协会,到企业,共同合力落地政策。“从这几个角度来说,中央给了南沙一个人才的‘药方’,南沙又拿了粤港澳大湾区、自贸试验区、国际化人才特区这三张名片,把这三个金招牌打响擦亮,未来可期。”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南沙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美苏1.98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