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布局位置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公布考古重大成果,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内,已出土了金面具残片等重要文物500多件,引起强烈关注。与此同时,“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吗”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3月22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向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了解到,实际上,三星堆文明其来有自,它跟近年来在成都平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城址,以及商周时期的“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等重要城址之间的关联,均有迹可循。随着考古工作的陆续展开,三星堆文化的源流正逐渐清晰。
针对这一热搜话题,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雷雨也曾明确回应:“三星堆绝对不是什么外星文明;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造型奇特的金杖、青铜神树、金面罩等,只占据了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器物,比如和青铜神树同时出土的青铜尊,都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几乎一样。
三星堆从属于古蜀文化版图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向南都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今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先后对宝墩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推测其年代不会晚于汉代;1995年底,首次对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的新津宝墩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初步确认城址面积约为25万平方,年代推定在距今4000年至4900年的范围内,并认为该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三星堆遗址一期,绵阳边堆山和汉源狮子山相近等。
上世纪90年代末,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共8座史前古城遗址。
这8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续,学术界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500年—3700年,相对年代可分为四期7段。
据介绍,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郸县博物馆,首次对清江村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出土了包含了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早晚三种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学界认为,通过该遗址的发掘,更进一步证实了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的文化发展演进序列,意义重大。
2010年12月,为配合成都市内环线(通惠门—青羊上街)道路工程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十二桥遗址新一村地点布方发掘,遗址的地层堆积共分为12层,主体文化堆积为宝墩时期至隋唐时期文化层。
此次发掘,对于整个古蜀文明演变发展序列提出了新的支撑点,对于十二桥文化向战国蜀文化的演进序列提供了重要的中间环节。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互通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向南都记者介绍,从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观察,宝墩文化中的筑城技术、大型建筑基址布局、小型建筑营造方式,以及水稻种植、家猪养殖等因素,深深影响到了之后出现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
而在宝墩文化的第3至第4阶段,随着中原文化、长江中下游文明因素进入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内部出现分化,产生了拥有一定权力的特殊阶层,逐步向复杂社会迈进。
如宝墩文化的置信金沙园一期、仁胜村等地点发现了陶恹形圈足豆、圈足盘等石家河文化的典型陶器,仁胜村墓地M5出土了3件良渚文化典型的玉锥形器,温江红桥村墓葬中出土了权杖,青白江三星村墓地中随葬有象牙制品等。
同时,三星堆文化中也有大量二里头文化因素的器物,如陶甭、牙章、铜牌饰等,并且二里头文化特征的某些器物在古蜀文化中保留了相当长时间,在金沙遗址中仍然存在。这些发现,均值得注目。
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确定“川渝地区巴蜀文明化进程研究”为“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
在3月20日下午举行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考古中国”项目的计划,下一步将继续对新发现的“祭祀坑”开展精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并在“祭祀坑”的外围勘探发掘,把握祭祀区的整体格局、形成过程,以期系统、全面地把握古蜀文明祭祀体系,并将三星堆遗址纳入整个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巴蜀文明内在特质和联系,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文明化进程而努力。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考古中国
三星堆祭祀坑年代确定
追问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