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农场见过没?未来这些工作是机器人干的,你会担心失业吗?一个小伙子申请要和机器人女友结婚,这种情况怎么办……3月23日,在2021年问数湾区系列对话首场活动上,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肖南峰不仅分享了“智能机器人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而且与现场听众畅想仿生机器人时代即将面临的数字生活便利,以及所带来的风险。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肖南峰做客问数湾区系列对话。
智能机器人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在此次讲座中,肖南峰教授先是普及了智能机器人基本知识,剖析了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畅想了智能机器人未来发展,最后重点谈了智能机器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如今,智能机器人被广泛运用到工业生产、农业种植、医疗服务等行业中,解放了传统的人力劳动,激发出新活力。与此同时,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模糊且复杂。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如何看待其对人类社会、法律和伦理带来的诸多改变与挑战?
肖教授提到,“虽然我一直在智能机器行业做一些具体工作,但感觉有很多新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很多新的目标和发展机遇,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启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中第一个就提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其中包括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图像图形、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紧密关联。这意味着,国家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会集中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智能机器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智能机器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智慧交通、智能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甚至智慧政务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智能机器人参加。”肖教授以人工智能在医疗手术中的运用为例,解释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比如,现在大家可能需要拍各种片子,才能判断出某个部位应该怎么样进行手术。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能把人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建好。这意味着医生能将模型进行360度旋转,从各个角度观察人体内脏器官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准确地辅助手术方案的确定。人工智能中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智能机器人,特别是医疗行业当中已经用得非常广泛,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开发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和香港等地,“未来能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协调起来,智能机器人的行业和研究团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智能机器人对法律、伦理挑战亟须探讨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研制高仿生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的相貌和声音,还能拥有与人类相近的智商甚至情感。制作精良的高仿真型机器人正在逐渐地走向家庭,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充当起工具、伙伴乃至恋人的角色。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它们更多的是做各种各样的服务工作。
“高仿真型机器人除了外貌和人一样,大脑现在也在越来越趋同。”肖教授称,以后判断一个人到底是真人还是机器人,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的挑战,是我们所需要面对的。”
智能机器人在人类生活诸多领域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世界范围内尚未针对智能机器人制定的法律,“人工智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机器手臂工作时把工人砸打,比如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出了交通事故。”肖教授解释,一旦智能机器人涉及违法违规行为,这种责任由谁承担?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还有“脑后插管”的研究,这项技术是把芯片植入人脑,从人脑中获取的数据可以下载到电脑,进行分析,甚至有可能控制一个人的大脑,“这对伦理道德的挑战是非常大,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
三位专家在圆桌讨论环节与公众互动探讨智能机器人时代的便利与风险。
如何防范智能机器人对人类造成伤害
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被研发出来,去代替工人们完成那些枯燥、单调、危险的工作,也使得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来工作。肖教授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也必然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为了规范机器人的行为和活动,人们采用了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者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原则相抵触时例外;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条原则和第二条原则相抵触。
不过,当不断提高机器人的智能,使它们的智能程度接近甚至超过人类时,人们担心机器人不会听人类给它们的各种命令。在圆桌讨论环节,大数据专家、数文明科技CEO涂子沛提出自己的担忧。他说,机器人不仅是机器人,关键还在机器在侵入人。今天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挑战的人,机器和人的关系,实际上也在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跃平也表示,智能技术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技术本身带来很多潜在风险,如何应对?目前的法律、制度和监管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根据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的理念,应该怎么去设计一套制度体系,来确保我们的安全?”
对此,肖南峰教授回应,虽然目前没有针对智能机器人的立法,但国内外很多学术组织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都在制定相应伦理道德规范,引导学术研究走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针对智能机器人可能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从技术层面可以防范的,“设计智能机器人的时候就有控制预案,在系统里让它不对人产生攻击,从理论和技术上来讲是没有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袁炯贤 实习生 张瑾杰
摄影:谢景添 设计:刘寅杉
编辑:袁炯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问数湾区